
学习肝胆结石
胆囊和胆管统称为胆道系统,在胆道系统内形成结石被称为胆结石。胆结石又称胆石症,是指胆囊和(或)胆管产生结石的一种疾病,属于消化系统的一种常见病,好发于肥胖(Fat)、多产(Fertile)、40岁(Forty)女性,简称“3F”女性。
一、疾病类型
1、位置分类
胆囊结石:指位于胆囊内的结石,此类型最为常见,大部分患者没有明显症状,称之为“静息性结石”,有症状者主要表现为右上腹绞痛,也可表现为上腹部隐痛,此时容易被误诊为胃病。
肝外胆管结石:分为原发性结石及继发性结石。原发性胆管结石是指在胆管内自发形成结石;继发性胆管结石是从其他部位排出来的结石,主要来源于胆囊。少数来源于肝内胆管。胆管结石很容易导致胆管堵塞,继而引发炎症,表现为腹痛、高热寒战、黄疸等症状。
肝内胆管结石:指肝脏内部胆管产生的结石,该类型主要见于中国等亚洲国家的患者,多数肝内胆管结石患者无明显症状。但当患者受凉、感冒等抵抗力低下时,常常并发感染,出现胆管炎症状,如右上腹胀痛、发热等。
2、成分分类
胆固醇类结石:成分以胆固醇为主。纯胆固醇结石切面可见放射状结晶,胆固醇含量一般>90%。以胆固醇为主的混合结石,表面褐绿色,剖面可见分层,胆固醇含量>60%。
胆色素类结石:成分以胆色素为主。其胆固醇含量多小于45%,往往呈红褐色或黑褐色,较大结石剖面可见年轮样层状结构。另一种为纯胆色素结石,多为黑色。
二、病因
胆结石的形成与很多因素有关,是环境因素、遗传因素以及个人生活方式共同作用的结果。正常情况下,人体肝脏会分泌胆汁促进脂肪等物质消化。在不健康的饮食及生活方式影响下,可能引起胆汁分泌紊乱、胆汁成分改变等情况,胆汁内有结晶析出,结晶逐渐钙化、形成结石。
暴饮暴食、进食油腻食物是最为常见的诱因。当然,胆结石发作也与精神紧张、劳累、抵抗力低下等情况有关。
三、症状
大部分胆结石患者无明显症状,通过体检发现。部分患者表现为反复右上腹隐隐作痛,主要由结石引发炎症所致。部分患者表现为急性胆绞痛,主要由结石引发胆道痉挛收缩所致。
胆绞痛患者往往伴有恶心、呕吐等不适。胆绞痛初次发作后,如不积极治疗,约70%的患者一年内会再次发作,且越来越频繁。如进展为梗阻性的胆管炎,可表现出典型的夏科氏(Charcot)三联征,即:腹痛、寒战高热和黄疸。
四、检查
1、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及炎症指标检查:当血象(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升高,认为存在感染。一般的,同时结合常用的炎症指标(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辅助诊断。
肝功能检查:当胆石引起胆管梗阻时,抽血检查会发现胆红素指标增高,尿检中胆红素也显著增加,患者表现为黄疸(皮肤、尿液及白眼球发黄)。当患者出现黄疸,说明结石引起胆道梗阻,这时如果不及时治疗,很容易并发感染,病情加重。
2、影像学检查
B超检查:对于胆结石患者,超声是首选检查。其诊断准确度可高达90%-95%。该项检查能发现结石、明确结石大小和部位、了解是否合并胆道梗阻等情况。但胆总管远端的结石,可能会因肥胖或肠气干扰而观察不清。
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CT检查:可清晰显示肝内胆管结石分布、胆管系统扩张和肝实质的病变 ,对肝内胆管结石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当医生怀疑胆结石而腹部B超检测不出结石时,可选择MRCP或CT检查。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能通过内镜直观观察胆道情况,如发现可疑病变可取活检,如果同时造影还可显示胆道系统和胰腺导管。因为该检查为有创检查,存在诱发急性胰腺炎、胆管炎的风险,目前已被MRCP取代。
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PTC):该检查为有创检查,当患者存在肝内胆管扩张,但MRCP或CT检查不能发现病变时,可考虑应用该检查方法。该检查可能并发胆汁漏、出血、胆道感染等并发症。
四、西医治疗
无症状患者:需要改善生活方式,定期复查。其中,规律饮食、清淡饮食、坚持锻炼尤其重要。
有症状患者:症状反复发作者,应尽快手术治疗,手术是唯一可解决结石的方法,首选微创手术方式。
1、急性期治疗
缓解疼痛:疼痛急性发作可服用非甾体抗炎药镇痛,就诊后医生开处解痉类药物辅助止疼,效果更佳。剧烈疼痛持续不缓解,可给予杜冷丁(哌替啶)或布桂嗪等强效镇痛药物。
抗感染治疗:当胆结石患者出现发热、寒战情况等感染症状时,在医生的指导下予以抗生素抗感染治疗,防止病情进展。
病因治疗:急性期炎症发作时,应尽早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解除病因,对预防复发具有重要作用。
2、一般治疗
胆结石患者可通过调整饮食、改善生活方式预防胆结石急性发作。
3、药物治疗
解痉止痛:非甾体抗炎药(NSAID)如双氯芬酸、酮洛芬或吲哚美辛,对胆绞痛有镇痛作用。解痉类药物一般使用山莨菪碱。
利胆及抗感染治疗:可服用去氢胆酸片或熊去氧胆酸片,促进胆汁排除、控制炎症。但这两种药在胆道梗阻时不宜采用。对于轻度急性胆囊炎患者可以阿莫西林克拉维酸联合甲硝唑抗感染治疗。对于复杂的胆囊炎,比如急性胆管炎、伴有严重的感染,通常需要使用广谱抗生素治疗。
4、手术
胆囊结石:症状性的胆囊结石患者应尽快接受手术治疗,首选微创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胆管结石:胆管结石患者,首选内镜逆行胰胆管取石及内镜括约肌切开取石或腹腔镜胆管探查联合胆囊切除术。当术中结石不能取净,可留置T形管引流,先解除胆道梗阻,择期再进行根治性切除。
五、中医治疗
胆结石属中医“胁痛”“黄疸”等疾病的范畴。病因是由于感受外邪,七情内郁,恣食肥甘厚味,导致肝胆疏泄失常,气血郁滞,胆汁瘀积;或肝郁乘脾,脾虚生湿,湿聚化浊,日久凝结为石。
胆结石其标在胆,其本在肝、脾,治疗上以疏肝理气为先,有通腑、化痰、活血等多种治法,常以柴胡疏肝散、大承气汤、小承气汤、二陈汤等加减化裁。
六、预后
多数无症状的胆结石患者,可以通过调整生活方式控制疾病进展,定期复查就可以。胆结石患者如果反复发作胆绞痛,应积极手术治疗。术后一般不留明显的后遗症,效果较好。
当患者未能及时治疗,病情进一步恶化,可能并发急性胆管炎、胆源性肝脓肿、胆源性胰腺炎、胆道出血、胆汁性肝硬化及门静脉高压症等并发症。此外,结石对胆囊及胆管的长期刺激可引起癌变。
本文是王亚雄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