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选用抗瘙痒药物

瘙痒的机制
瘙痒是一种能引起搔抓欲望的不愉快感觉。瘙痒症是一种无明显原发性皮肤损害而以瘙痒为主要症状的皮肤病,通常将持续超过6周的瘙痒定为慢性瘙痒(CP)。根据瘙痒症起源、发病机制和皮损表现,可分为皮肤源性瘙痒[如特应性皮炎(AD)、荨麻疹、银屑病]、系统性瘙痒(如肝胆肾疾病、糖尿病、甲亢、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感染或肿瘤等引起的瘙痒)、神经源性瘙痒(由中枢或外周神经病变引起的瘙痒)、精神障碍性瘙痒(由神经功能障碍引起的瘙痒)、混合性瘙痒及其他类型瘙痒。此外,全身性瘙痒症包括老年性瘙痒症、冬季瘙痒症、夏季瘙痒症等;局限性瘙痒包括肛门瘙痒症、阴囊瘙痒症、女阴瘙痒症等。


抗瘙痒症药物主要有抗组胺药物、糖皮质激素、甘草酸类制剂、钙调磷酸酶抑制剂、降胆酸类药物、免疫抑制剂、阿片μ受体拮抗剂与阿片κ受体激动剂、类肝素制剂、抗抑郁药物与抗癫痫药物等。本文结合中文文献对这些抗瘙痒药物进行一一阐述。
一、抗组胺药物
如氯苯那敏、酮替芬、多塞平、氯雷他定、西替利嗪、地氯雷他定、左西替利嗪等,有抗过敏、止痒作用,可用于荨麻疹、肥大细胞增生症及AD等皮肤疾患引起的皮肤瘙痒,对胆汁淤积性瘙痒和肾性瘙痒无效。
第一代药物酮替芬有抗组胺和稳定肥大细胞膜的双重作用,可用于单纯慢性肾病(CKD)相关的瘙痒。多塞平(乳膏)有抗组胺与抗抑郁、抗焦虑、镇静的多重作用,尤适于需口服镇静类抗组胺药物或抗抑郁类药物的瘙痒者。
第二代新型抗组胺药物(如左西替利嗪、地氯雷他定)有广泛的抗炎作用,对多种慢性炎症性瘙痒有效。
二、糖皮质激素
有抗炎、抗过敏、止痒作用,可用于炎症性皮肤病等引起的瘙痒,对症状严重者(如泛发性皮疹、红皮病型等)及对抗组胺药物治疗抵抗者,起效快,可迅速控制症状。
三、甘草酸类制剂
有类似糖皮质激素的非特异性抗炎、抗过敏作用,如复方甘草酸苷,必要时可用于各类湿疹、皮炎、无禁忌证皮肤瘙痒者等。
四、钙调磷酸酶抑制剂
外用制剂如他克莫司软膏、吡美莫司乳膏,可选择性抑制T淋巴细胞,有较强的抗炎作用,能有效地抑制皮肤神经纤维生长和搔抓,且有皮肤屏障修复功能,可用于炎症性皮肤病如脂溢性皮炎、特应性皮炎、银屑病及抵抗性的肛门外生殖器瘙痒等。
五、降胆酸类药物
如熊去氧胆酸(UDCA)、S-腺苷蛋氨酸(SAMe)等,通过降低胆汁酸水平而减轻瘙痒,可用于肝病和胆汁淤积性瘙痒。其中SAMe还有情绪调节作用,可影响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及5-羟色胺的代谢,增加神经递质的合成,以缓解情感障碍。
六、免疫抑制剂
如环孢素、甲氨蝶呤、硫唑嘌呤等,可用于炎症性皮肤病引起的瘙痒。
环孢素可用于AD和结节性痒疹引起的CP,其能有降低外周神经末梢兴奋性的作用,也可用于非炎症性瘙痒如慢性肾病相关的瘙痒等。
七、阿片μ受体拮抗剂与阿片κ受体激动剂
脊髓背角突触后细胞膜上的阿片μ受体和阿片κ受体相互作用共同调节瘙痒的发生,阿片μ受体激活后促进瘙痒形成,阿片κ受体激活可抑制瘙痒,因而阿片μ受体拮抗剂或阿片κ受体激动剂可有效抑制瘙痒。
阿片μ受体拮抗剂如纳美芬、纳洛酮、纳曲酮,阿片κ受体激动剂如纳呋拉啡,可用于慢性荨麻疹、AD、胆汁淤积性瘙痒和慢性肾病相关的顽固性瘙痒。纳呋拉啡可用于尿毒症者的瘙痒。
八、类肝素制剂
如多磺酸黏多糖(MPS)乳膏,MPS是有机肝素类化合物,可增加皮肤含水量、改善细胞间微环境、抑制组织炎症因子,可能兼有皮肤保湿、抗炎、抑制炎症复发的功效,并也缓解疼痛,可用于老年皮肤瘙痒症等的治疗。
九、抗抑郁药物
通过作用于5-羟色胺和组胺发挥抗瘙痒作用,可用于精神性瘙痒、寄生虫妄想症及其他原因不明的瘙痒。帕罗西汀或氟伏沙明用于重度、慢性皮肤瘙痒如AD、系统性淋巴瘤和实体癌所致的瘙痒;舍曲林用于胆汁淤积性肝病相关瘙痒。米氮平可用于AD相关的CP。
十、抗癫痫药物
如加巴喷丁、普瑞巴林,可用于神经病理性瘙痒如带状疱疹后瘙痒、伴有疼痛和瘙痒的神经病、肱桡肌瘙痒症、瘢痕相关的瘙痒、胆汁淤积性瘙痒、慢性肾病相关性瘙痒症和不明原因的瘙痒症。
十一、其他
包括沙利度胺、葡萄糖酸钙、维生素C、外用局部麻醉药物(如利多卡因乳膏)等。
沙利度胺通过中枢镇静、抑制局部神经生长因子和拮抗肿瘤坏死因子α等止痒,可用于结节性痒疹及常规治疗无效的顽固性瘙痒。
葡萄糖酸钙可增加毛细血管致密度,降低通透性、减少渗出,有一定的抗过敏作用,能减轻或缓解过敏症状,可用于急性发作或瘙痒明显者。
维生素C有抗组胺作用,能减轻过敏反应,可用于急性发作或瘙痒明显者。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