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普
发表者:王星然 人已读
在半个多世纪前,手术是妊娠滋养细胞肿瘤的主要治疗方法。标准的手术方式是子宫切除+双侧输卵管卵巢切除。对于有转移的患者,医生可能还会切除转移病灶。但这样治疗的效果非常不理想。有多不理想呢?在一项1963年发表的研究中,在仅接受手术治疗的情况下,无转移绒癌(注:妊娠滋养细胞肿瘤主要包括侵袭性葡萄胎和绒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仅为41.4%,而有转移患者的5年生存率更是只有19.2%(即在确诊妊娠滋养细胞肿瘤5年后,只有41.4%的无转移患者和19.2%的有转移患者仍然生存)。看了这两个数字,也就不奇怪为何著名病理学家James Ewing(1866-1943)的评论在那个时代如此流行:“如果一个绒癌的病人存活了下来,那么这个病人的诊断便是不正确的(if a patient with choriocarcinoma survived, the diagnosis was incorrect)“。当然,这样的表述在今天看来无疑是错误的,因为目前绝大多数妊娠滋养细胞肿瘤患者经过规范的治疗都可以获得治愈(总体5年生存率已经超过了95%)。
这样的转变是如何实现的呢?答案是化疗。
最初,化疗仅作为绒癌病人手术后的辅助治疗。随后人们注意到,化疗对这些病人的效果非常好,远远超过了手术的治疗效果。随着证据的不断积累,化疗最终取代了手术成为了妊娠滋养细胞肿瘤的主要治疗方法。这样的治疗模式一直沿用至今。
今天,我在临床上仍然会遇到很多对手术有“执念“的妊娠滋养细胞肿瘤患者。作为医生,我当然不希望她们把前人走过的弯路再走一遍。当这个问题反复被问及,我意识到有必要把这段医学发展的历史写出来。毕竟,唯有”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方可有效打消患者的疑虑。
当然,手术并不是完全退出了滋养细胞肿瘤治疗的历史舞台。今天,在特定情况下,手术治疗仍然在滋养细胞肿瘤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个问题说来话长,如果大家感兴趣,我们日后另开一篇详谈吧。
本文是王星然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发表于:2023-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