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是肌电图?
在门诊接诊过程中,跟患者提及“肌电图”检查时,患者经常一脸懵懂分不清肌电图和心电图、脑电图的差别。不仅患者如此,很多非神经科的临床医生也经常分不清肌电图检查各个项目的目的、差别。此外,病人对于肌电图检查中的疼痛比较困惑、焦虑。因此,我简单介绍一下什么是“肌电图”。
肌电图的定义
从专业角度定义,肌电图是“研究肌肉静息和随意收缩,及周围神经受刺激时各种电特性的一门科学”。但这个定义对于患者是难以理解的。因此,我将肌电图称之为“由肌电图室执行的一系列用于诊断周围神经和肌肉疾病的检查技术”,包括神经传导速度测定、针极肌电图、F反射、重复神经电刺激、H反射、瞬目发射、皮肤交感反射、运动诱发实验、单纤维肌电图等具体项目,都可以算作“广义的肌电图”。其中前三项属于常规检查项目。下面我作一一介绍。
1.神经传导速度测定
简称“神经传导”,是用电刺激发生器在神经的一端进行间断、单次电刺激,在神经的另一端或者肌肉表面记录该电信号(如下图),以此来判断周围神经的功能。这项检查是完全无创的,不会引发组织损伤;但是电刺激会引起一些疼痛,其感觉类似于用打火机的火花发生器刺激皮肤,一般学龄期儿童都可以接受。神经传导对诊断“吉兰巴雷综合征、慢性炎性周围神经病、遗传性周围神经病、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危重病性周围神经病等”各种周围神经病有重要价值。同时神经传导是所有肌电图检查项目的基础,无论患者是否需要做针极肌电图检查,都应该先进行神经传导速度测定。
F反射通常是在进行神经传导速度测定的同时一起完成的,其方法、疼痛程度与神经传导相同。

2.针极肌电图
简称“肌电图”,是真正意义上的、狭义的肌电图。检查时,检查者将一根直径约0.2毫米的细针(与肌肉内注射的“打屁股针”粗细相似,如下图)插入患者被检测的肌肉,通过患者主动、可控的收缩肌肉来采集电信号进行诊断。肌电图属于有创检查,因此有血小板减少症、血友病、凝血功能异常等情况的患者属于禁忌症,不适合做肌电图检查。检查时的疼痛与针灸相似。每块肌肉检查约3-5分钟,根据病情不同每个患者需要检查2-10块不同的肌肉。因此每个患者肌电图检查耗时是较长的,这也导致了肌电图预约等待时间较长。肌电图对于诊断运动神经元病(俗称“渐冻症”)、肯尼迪病、平山病、运动神经病、多发性单神经病、各种肌炎肌病具有重要价值,对于颈椎病、腰椎病受压迫神经根的定位也具有价值。除少数通过神经传导、重复神经电刺激就能明确诊断的患者可以不行肌电图检查外,一般患者都需要进行肌电图检查。

3.重复神经电刺激
简称“重(chong)频”,检查方法类似神经传导速度测定,也是无创检查。因为所给电刺激信号是连续、多次的,所以疼痛感要比神经传导更高一些。重频对神经肌肉接头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这类疾病包括:重症肌无力、Lambert-Eaton综合征、肉毒中毒、先天性肌无力等。重复神经电刺激检测不是每个患者都要做的。
4.其他项目
肌电图的其他检测项目,视患者的具体病情需要和临床医生的目的而定,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比如F反射检查的是近端运动神经的传导功能,对神经根、神经丛疾病有一定价值;H反射检查的是胫神经,对鉴别腰椎病、坐骨神经病有一定价值;瞬目反射检查的是三叉神经和面神经,对于脑干病变、三叉神经病变、面神经病变(面瘫)的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皮肤交感反射检查的是自主(植物)神经,对自主神经的诊断有一定价值;运动诱发实验用于诊断周期性麻痹。以上项目都是无创的,疼痛程度与神经传导相似。单纤维肌电图是有创检查,主要用于常规针极肌电图检查不能明确的、疑难的运动神经元病、重症肌无力等疾病。其检查方式、疼痛程度、禁忌证与普通针极肌电图类似,但对检查者的技术要求极高,仅有少数医疗单位的肌电图室能够开展。
我们的团队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肌电图室现有专业技术人员4人,其中高级职称2名、中级职称1名,初级职称1名,所有人员均曾进修于北京协和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等国内知名单位,能进行单纤维肌电图等高难度检查项目,技术水平一流,在华南地区具有较高声誉。亚专科带头人彭郁副主任医师在国内首先推广肌电图干扰项自动化分析,建立了健康中国人肌电图干扰项自动化分析各项参考值,缩短肌电图检查时间,减轻患者疼痛。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肌电图室,值得您的信赖!
本文是彭郁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