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胆结石是吃出来的吗?

人们常用“胆大包天”来形容一个人胆子非常大,敢做敢为。但如果胆里面长石头了,胆子是否会变小了呢?在诊治数万名胆囊里长石头的患者中,他(她)们的胆子是否都变小了呢?医学上虽没有完全证实,但吃大鱼大肉的胆子肯定是变小了!在临床上患者经常问到的一个问题:胆结石是吃出来的吗?
近年来,伴随人们生活质量的改善,胆结石发病率随之提高,成年人中的发病率为10%-15%,女性明显多于男性,男女比例约为1:2.5,好发于40-60岁人群,随着人口的老龄化、饮食结构的改变,其发病率还在逐年上升;且低龄化发病趋势明显。胆结石危害极大,有的人变成“小黄人”演变为胆管炎,有的人大“吃”后变成胰腺炎,还有的人变成了胆囊癌......
第一部分:胆结石的基本知识
肝胆道系统,可以比喻成一条大河流。肝细胞分泌的胆汁源源不断地流入毛细胆管,无数条涓涓细流逐渐汇合左右肝管两条干流,在肝门外合为肝外胆管主航道,称为胆总管。胆囊是存储胆汁的水库,通过胆囊颈管与胆总管交汇,汇合口以上的胆总管上段称为肝总管,汇合口以下是胆总管的中下段。其下段的末端与胰管汇合,成为胆汁与胰液的共同通道。在胆总管和胰管的末端,均有环形的括约肌称为Oddi括约肌,是肝胆胰系统通向肠道的总阀门。人们进食前,括约肌会自动收缩关闭阀门。进食后,胆囊收缩,将存储的胆汁排进胆总管,同时Oddi括约肌舒张开启阀门,胆汁与胰液一同被挤压排放至肠道参与消化。
一般常说的胆结石,民间习惯称胆囊内长的结石为胆结石(这是狭义上的胆结石)。医学上的胆结石应该包括胆囊结石和肝内外胆管结石的总称(广义上的胆结石)。胆管结石分为肝内胆管结石和肝外胆管结石。肝外胆管结石可统称为胆总管结石,如胆囊结石经胆囊颈管进入胆总管,即称为继发性胆管结石。如果根据胆结石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类,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肝胆结石有胆固醇结石、胆色素结石和混合结石等几种类型。单纯胆固醇结石常见于胆囊之中,也可经胆囊颈管进入胆总管而成为继发性胆总管结石。由于胆固醇结石的成因与肝脏代谢紊乱直接相关,故又称为代谢性结石。由于胆色素结石的生成多与胆道炎症感染有关,故又称为感染性结石。由结石中胆固醇和胆色素共同组成的结石为混合型结石。其他代谢性结石多与酒精(慢性)中毒、肝硬化或溶血病有关,亦属于代谢性结石。还有一些较为少见的其他化学成分的结石,比如脂肪酸钙结石、碳酸钙结石、多糖类结石及多种复合型结石。
第二部分:饮食与胆结石
病从口入,很多人认为胆结石是“吃”出来的,这是有一定道理的。胆结石的形成主要是由于胆汁中的胆固醇和胆盐含量的变化,导致其成份不平衡。当胆固醇超过胆盐的含量时,就容易形成胆结石。高胆固醇、高脂肪、高胆汁含量的饮食往往会增加胆结石的风险。例如,摄入过多的高脂肪食物,会导致胆固醇在胆汁中的浓度升高,容易形成结石。此外,快餐、油炸食品等不健康的饮食习惯也可能增加胆结石的风险。饮食确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胆结石的形成。
有调查研究发现不“吃”早餐也易得胆结石。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在机体处于空腹状态时,胆汁的分泌量会下降,所含胆汁酸也会减少。但胆固醇量并不会发生改变,所以胆汁中所含胆固醇即处于过饱和,长期沉积于胆囊内并形成结晶,最终引发胆结石。 长期素食、节食减肥、大量甜食、长时间嗜酒、饮食卫生不达标等不良生活习惯都会引发胆结石。
其实胆结石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还受到遗传因素、慢性胆囊炎、肥胖症、缺乏运动、女性激素变化、糖尿病代谢紊乱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遗传基因对胆结石的易感性起着重要作用,如果家族中有胆结石病史,那么个体患病的风险也会增加。
目前抑酸药物使用较为广泛,我们发现抑酸药物也可以升高胆石症发病风险,且这种关联为因果关系。可能和“抑酸药物使用-肠道菌群改变-胆石症特征性胆汁酸改变-胆石症”的中介作用有关。此外,长期熬夜用电脑、玩手机,也会耗伤正气,降低抗病能力,可能诱发胆结石发生。
第三部分胆结石的表现与危害
胆结石很多人没有任何明显的症状,仅体检空腹B超发现有胆结石;部分患者中上腹胀痛不适,一直当“胃病”治疗;有部分患者在大量进食大鱼大肉、螃蟹等油腻食物后出现了肚子疼痛难忍,可能是结石堵塞了胆管,引起胆绞痛。典型的症状包括右上腹疼痛,可能会向肩膀或背部放射,并且可能伴有恶心、呕吐、消化不良、黄疸、白灰色粪便等症状。还有部分是胆结石诱发急性胰腺炎,这些都要及时去医院及时检查和诊治。胆囊癌和胆囊结石的关系也非常密切,临床发现胆囊结石的病人,发生胆囊癌的机率约为无胆囊结石病人的13.7倍。胆囊癌是癌中之王,一旦胆囊结石发展成胆囊癌后果就不堪设想。
第四部分胆结石的预防与食疗建议
《皇帝内经》中提出“治未病”的思想,强调疾病要以预防为主。其实胆结石也不例外。预防胆结石食疗建议:第一 ,规律饮食,尤其是要吃早餐 ,禁忌暴饮暴食,早中晚餐饮食要均衡,以确保胆汁可以正常分泌。 第二 ,尽量多使用高膳食纤维食物水果与蔬菜。食用高膳食纤维食物能够抑制胆固醇吸收,确保机体的大便畅通,加快胆汁酸的排泄速度,利胆效果理想,进而降低形成胆固醇结石的几率。尽量多食用维生素 A 、C 、E 含量丰富的蔬菜与水果。其中,维生素 A 可以对胆囊白皮细胞进行保护 ,尽量规避胆囊表皮细胞死亡形成的脱落细胞对胆固醇进行吸附现象的发生,降低结石形成几率。 第三 ,控制胆固醇摄入量:高胆固醇饮食会增加胆汁中胆固醇的浓度,增加结石形成的风险。应尽量减少摄入高胆固醇食物,如动物内脏、蛋黄、奶酪等,选择低胆固醇的食物,如瘦肉、鱼类和低脂奶制品。增加健康脂肪摄入量,可以选择橄榄油、亚麻籽油等富含单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以及富含ω-3脂肪酸的食物,如鳕鱼、鲑鱼和核桃。 第四 ,维持适当的体重:肥胖是胆结石的危险因素之一,因为肥胖会导致高血脂和高胆固醇血症,从而增加形成胆结石的概率。保持适当的体重通过健康饮食和适度运动有助于预防胆结石。 第五 ,尽量多食用利胆食物。在日常饮食中 ,可以尽量多地食用能够加快胆汁分泌的食物,最常见的就是乌梅 、山楂和玉米须等等 。 第六 ,充分饮水。充足的水分摄入可以稀释胆汁,减少胆汁中胆固醇和胆红素的浓度,降低胆结石的形成风险。柠檬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和柠檬酸,可以促进胆固醇的代谢和胆汁的排出。每天早上喝一杯温水加柠檬汁有助于胆结石的预防。避免饮用含有咖啡因的饮料。水每天饮用要足够,建议量每天至少要8杯,相当于500ml矿泉水3-4瓶。
《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知其道者......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提倡饮食有度、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加强锻炼,才能健康长寿。这样一来,即可保证机体内的新陈代谢得到调整,充分发挥各个脏器功能,进而达到有效预防并治疗胆结石的目的!
本文是杨超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