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汪旸教授团队报道首个中国人皮肤T细胞淋巴瘤5年生存率
原发性皮肤T细胞淋巴瘤是一类罕见的、危害巨大的皮肤恶性肿瘤,其年发病率小于每百万分之十。对于此类恶性肿瘤而言,掌握患者的生存及预后数据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既往关于皮肤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生存数据多来源于欧美队列研究,亚洲国家数据相对缺乏,但不同种族患者之间又存在显著的预后差异。因此总结中国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数据十分必要。
8月16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科汪旸教授团队与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高培研究员团队合作在国际知名期刊《JAMA Dermatology》发表了题为“Prognostic Factors and Survival Outcomes Among Patients With Mycosis Fungoides in China: A 12-Year Review”(中国蕈样肉芽肿患者的预后因素及生存结局:一项12年回顾性研究)的研究成果。研究总结并报道了首个基于中国人群的皮肤T细胞淋巴瘤的生存数据和预后相关因素。

汪旸教授课题组于2009年建立了皮肤淋巴瘤患者队列及数据库Treatments and Outcomes in Patients With Primary Cutaneous Lymphoma(TACTICAL),对这一罕见疾病进行系统的观察和总结。经过12年的长期随访,共有461名经历完整随访的患者的基线及历次随访数据用以分析。作为中国现有患者数最多、随访时间最长的皮肤T细胞淋巴瘤临床队列,该研究首次总结了中国患者5年总体生存率及分期特异性生存率,并与其他国家的临床队列进行横向对比,有力佐证了亚洲患者较欧美患者群体而言发病较早,但预后较好的观点。并通过预后因素分析,发现性别和皮损类型与中国患者预后无关,进一步证实不同种族之间存在差异性。

该研究成果可以作为中国皮肤淋巴瘤患者临床诊疗的重要参考数据,《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以及《健康报》等官方媒体也以“我国首个皮肤T细胞淋巴瘤预后研究出炉”为题对此项成果进行广泛报道。这项研究将有助于进一步了解不同种族之间的疾病异质性,为未来皮肤T细胞淋巴瘤的分子分型和精准诊疗打下基础。
本文是汪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