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普)心理咨询是做什么的?
现代社会高强度的生活节奏让我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仅仅是为了应付工作和生活,就已经耗尽了我们的精力。抑郁这个词现在很流行,网络上还有个普及度非常广的词,叫emo,同为抑郁,每个人的抑郁却是不一样的:张三的抑郁是因为太有钱了发现生活失去了追求和动力,李四的抑郁是因为总是得不到父母的认可,王五的抑郁是因为自己长得比较矮,老六的抑郁是因为失恋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和个性,需要从问题中寻找到自己的答案。
精神病学的普及让我们过于迅速地把自身的状态归纳为抑郁、焦虑、强迫等,他们被送至精神科诊断为抑郁,靠精神类药物平复了情绪,然后重新变成一颗螺丝钉投入到社会大机器中去。他们其实没有找到答案,所以他们的抑郁就容易长期反复。
我们的内心世界对于我们而言是一个黑匣子,我们平时完全忽略了它的存在,直到它无法正常运行时我们才开始疑惑,我到底怎么了?就像我们忙于工作,身体垮了,我们才有机会借着看病住院的机会让生活停下来,给自己休养喘息的空间,并开始保养身体。但精神并不像身体一样有物质实体,大家对于精神疾病的看法往往是:想开点,别想太多,快点乐观起来!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呢!但是对于生病的身体,我们会说:你啥都别管,好好休养,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日常生活中我们用情商的高低来形容一个人与他人打交道的能力,高情商的人很快能与他人建立关系,而低情商的人总是显得笨拙而不合时宜。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摇篮,个体情商的发展离不开他早年与父母的互动。研究发现,低情商的孩子是因为在成长过程中长期体验不良负面情绪,导致大脑发育不良。这类孩子变得尤为敏感,大脑中的“战斗-逃跑”系统极易被激发,容易退缩或是应激,或是因为长期压抑变得不太敏感,没办法发展出对他人的同理心和共情能力。这类孩子长大成人后就产生心理障碍,他们没办法协调自己的情绪,并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他们道理都懂,但是却经常做不到,知道自己不该为那些情绪所扰,却难以自拔。有心理障碍的人不一定表现出显著的行为问题,而是他在理解、调节情绪上存在困难,更多时候选择粗暴的压抑、忽视,转移注意力等方式去应付负面情绪,以尽快让自己的生活可以正常进行。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外在行为往往是正常的,只是长期体验不到幸福感,一直处于一种消极、低落、麻木的状态里。
值得庆幸的是,早年糟糕的成长环境导致的大脑发育不良是可以被修复的:在一段健康而良好的关系里,个体充分体验到安全感、积极的情绪,这些积极的感受会逐渐改变个体看待自己、看待外界的方式,对消极负面情绪脱敏,变得平和积极。在心理咨询中,咨询师就为来访者提供了这样一段安全的、支持性的关系。除了解答来访者的疑惑和促进来访者的自我认知、自我调节、问题解决能力之外,心理咨询最大的效益是在安全的咨访关系中来访者病变的大脑逐渐得到修复,重新变得健康。而健康的大脑才能保障我们的心灵功能良好运转。
本文是张巧巧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