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除皱术(拉皮)的前世今生
除皱术(拉皮)的前世今生
当代社会,面部年轻化是一项备受欢迎的整形手术。许多人寻求通过除皱手术(俗称“拉皮”)来减轻面部衰老的迹象,让自己看起来更年轻、更有活力。然而,除皱手术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它经历了多个阶段和演变,不断发展和改进。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除皱手术的历史、不同阶段的发展以及现代个性化方法,以帮助您更好地了解这一领域。
第一阶段:皮下提升 Subcutaneous Lift
除皱手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Miller和Passot首次提出了局部皮肤切除除皱术。这个时期的手术主要集中在皮肤层面,通过切除局部皮肤来减轻皱纹和松弛的皮肤。虽然这些早期的手术方法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改善面部外貌,但效果有限,而且术后恢复时间较长。
第二阶段:深平面除皱 A Deeper Plane (Sub-SMAS)
到了20世纪70年代,Skoog提出了深平面除皱术的概念。这一阶段的除皱手术更加注重在皮下筋膜层次的操作,特别是SMAS(Superficial Musculoaponeurotic System)筋膜。在1982年,Webster进一步描述了深平面除皱的解剖层次,将其定位在SMAS筋膜下。这个时期的除皱手术范围有限,主要集中在SMAS筋膜的不可移动部分,尚未涉及到可移动部分的操作。
第三阶段:复合组织提升 Composite Lift (Single Skin/SMAS Flap)
20世纪90年代,除皱手术迎来了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即复合组织提升。医生们开始将除皱手术的范围扩展到更深和更广的领域。1992年,Hamra正式提出了复合组织提升的概念,将手术范围扩展到包括皮肤、颈阔肌、颧脂肪垫、眼轮匝肌等多个组织,形成了一个复合组织整体提升的概念。这种方法的目标是将多个组织一起提升,以获得更自然、更持久的效果。但手术过于复杂,手术难度较高,提升了并发症的概率。
复合除皱术的手术理念
上世纪90年代的复合组织提升除皱术的术前与术后
第四阶段高位SMAS提升和扩大SMAS提升
在复合组织提升的基础上,医生们不断改进和改良除皱手术技术。Barton提出了高SMAS提升技术,将SMAS筋膜悬吊在颧弓上方,通过解剖平面自颧大肌表面过渡到皮下,实现前颊部皮肤组织的整体提升,消除了鼻唇沟等问题。
1995年,Stuzin提出了扩大SMAS提升技术,与Barton的高SMAS技术不同,该方法的皮下剥离范围更大,同时对SMAS筋膜进行修整和折叠,从而实现面部容量的改变。这一技术的发展使得除皱手术可以更好地适应不同的患者面部特征和需求。
高位SMAS提升术
扩大SMAS提升术
第五阶段:局部提升和SMAS技术
1995年,Robbins提出了局限性皮下分离和SMAS折叠技术。这一方法的重点在于局部皮下分离和SMAS筋膜的折叠,以实现面部的提升效果。类似地,Baker于1997年提出了条形SMAS切除和缝合提升技术,这一方法通过切除和缝合SMAS筋膜,实现面部的提升效果。
1999年,Saylan提出了SMAS线提升技术,通常称为“S-lift”。这一方法的特点是创伤小、恢复快,但效果与双平面和复合组织提升技术相比不够持久。尽管如此,SMAS线提升技术在许多国家仍然非常流行。
由于手术方式较之前简化,手术并发症少,效果也比较确切,目前这些技术的使用在国内是比较流行的。
SMAS折叠术
SMAS切除和缝合术
SMAS线提升技术
第六阶段:个性化提升方向和容量调整
在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后,现代的除皱手术趋向于个性化和精细化。我们根据患者的脸型和术前面部脂肪萎缩情况,采取个性化设计提升方向和容量调整的方法,一次手术可以解决多个问题。例如,对于长脸型的患者,他们可以采取SMAS筋膜斜线方向的提升,以增加颧弓的宽度。而对于宽脸型的患者,可以进行垂直提升SMAS筋膜。如果患者存在局部脂肪室缺失导致面部空虚,还可以进行脂肪注射来重塑容积,以实现更符合黄金分割比例的面部。除皱术前,通过面部脂肪精准移植来解决面部容量缺失问题
总的来说,除皱手术经历了多个阶段的演变和发展,不断完善和改进。现代的除皱手术注重个性化和精细化,医生们根据患者的特征和需求,采取不同的方法来实现面部年轻化的效果。无论您选择哪种除皱手术方法,都应该在与医生充分沟通的基础上,明确您的期望和需求,以便制定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最后,作为手术医生,要想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最大程度降低手术并发症发生率,需要了解各类手术的优缺点,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权衡风险与收益,时刻以患者为中心,根据患者的需求和面部老化程度为其设计综合性的治疗方案。
除皱手术的历史和演变是一个令人兴奋的过程,它代表了医学领域不断前进和创新的精神。希望这篇科普文章可以帮助您更好地了解除皱手术,为您未来的美容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本文是马昊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