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脊柱外科
发表者:上官文峰 人已读
脊柱创伤后,脊柱的稳定性与创伤的形式、解剖结构的损伤部位、损伤程度等直接相关。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在骨科临床实践中,人们探索着对脊柱结构进行分区,希望能准确描述创伤的类型和受累部位,对临床治疗和预后,有一个相对准确的把握。
不同学者围绕胸腰段脊柱的解剖学、生物力学、损伤机制对胸腰椎损伤进行分类,不同评分系统相互传承、补充和不断发展,对胸腰椎损伤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对患者的预后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和对脊柱运动特点的认识逐渐深入,这些分区方法也在不断完善和改进。
历史演进
1962年,Holdsworth学习前人理论,充分利用和发展了关于脊柱稳定的概念,并首次提出了“双柱”的概念,将脊柱结构主要分为前柱和后柱,前柱包括椎体和椎间盘,后柱包括椎间小关节和后方韧带复合体(PLC),认为维持脊柱稳定最重要的是整个后柱体系的完整。
1968年,Kelly和Whitesides,在自己的临床实践中,根据经验重新定义了Holdsworth的“二柱”理论,将胸腰椎分为两个负重柱,即前柱(实心柱)和后柱(空心柱)。
前柱,为脊柱的负重部分,包括前、后纵韧带、椎体和椎间盘。
后柱,为脊柱的抗张力部分,包括椎弓、棘上韧带、黄韧带和椎间关节等。
Denis三柱法
进入上世纪80年代,随着CT等影像学技术的出现和发展,对脊柱骨折的既往分类方法的认识也在不断更新。于1983年,Denis在spine期刊上发表文章,在两柱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三柱理论,奠定了脊柱外科发展的基石,在胸腰椎骨折的严重程度评估、脊柱稳定性判断以及椎弓根螺钉的置入等方面均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脊柱三柱分类:
建议将椎节区分为前、中、后三柱,并强调中柱的受损类型以及骨块位移方向与程度决定脊髓损伤的严重性。
前柱:前纵韧带,椎体前1/2及椎间盘前部;
中柱:后纵韧带,椎体后1/2及椎间盘后部;
后柱:黄韧带、棘间韧带、椎间小关节及椎弓。
前柱:指椎体的前1/2、前纵韧带及椎间盘的前1/2。此柱受损,主要表现为压缩骨折,不严重影响脊柱的稳定性。
中柱:主要指椎体及椎间盘的后1/2及后纵韧带。波及此柱的损伤主要为椎体爆裂骨折,可引起椎节失稳和脊髓损伤。
后柱:包括椎弓、椎间小关节、黄韧带、棘间韧带及棘上韧带。
Denis的这一分类法,提出了脊柱的稳定性取决于中柱条件,而非后方韧带复合结构(PLC)的理论,为脊柱外科的发展创立了一个崭新的概念。
在临床上,只要涉及中柱的损伤,原则上应视其为不稳定型骨折,在治疗时应引起重视。
本文是上官文峰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发表于:2023-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