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崔正军 三甲
崔正军 主任医师
郑大一附院 烧伤与修复重建外科

一例藏毛窦患者外科治疗经验分享

309人已读

藏毛窦和藏毛囊肿统称为藏毛疾病,是在骶尾部臀间裂的软组织内一种慢性窦道或囊肿,内藏毛发是其特征。也可表现为骶尾部急性脓肿,穿破后形成慢性窦道,或暂时愈合,终又穿破,如此可反复发作。囊肿内伴肉芽组织,纤维增生,常含一簇毛。虽在出生后可见此病,但多在青春期后20~30岁发生,因毛发脂腺活动增加,才出现症状。

藏毛窦的治疗主要是外科手术治疗。手术切除全部病变组织、游离肌肉和皮肤,完全缝合伤口,使创面愈合。为了消除深的臀间裂及深部腔隙,减少伤口裂开、血肿和脓肿,可行“Z”形皮瓣成形术,该方法适用于囊肿和中线上的小型无感染的窦道,复发率低,愈合时间短,臀间裂内形成的瘢痕柔软活动,在瘢痕和骶骨之间有软组织,可耐受损伤。

典型病例:

患者男,26岁,患者因“骶尾部窦道1年余,术后创面未愈3月余”入院,自述1年余前骶尾部臀间隙皮下软组织出现一肿块,约樱桃大小,凸起于皮肤,质硬,边界欠清,间断流脓,伴触痛,4个月前于外院行“藏毛窦菱形切除+皮瓣转移术(Limberg )”,伤口未愈合,为求进一步治疗遂来我院就诊。

外院就诊经历:

2023年6月20日行盆腔CT平扫,可见骶尾部臀间隙皮下软组织异常灶,其与皮肤相通,考虑窦道形成伴周围炎症反应,双侧腹股沟区及盆腔内淋巴结增大。

2023年6月21日于外院手术,以病变中心取菱形切口,用电刀沿病灶外侧、骶尾后筋膜表面完整切除皮肤及皮下病灶,在病灶左侧取Limberg 皮瓣,移植皮瓣,皮下放置引流管,外接负压球,依次缝合切口。

2023年6月22日病理结果示(藏毛窦)皮肤组织、真皮层见衬覆鳞状上皮的不规则腔隙,腔内见角化物,腔周大量淋巴细胞、浆细胞、中性粒细胞及组织细胞浸润并脓肿形成,局部肉芽组织形成并多核巨细胞反应。病理符合藏毛窦伴感染。

患者初入我院时,可见右臀部上方有一绿豆大小开口创面,窦道深约4cm,可见脓血性分泌物,近肛门处可见一浅表创面,触之易出血,诉疼痛,表面有红肿溃疡。

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检验,骶尾部软组织平扫可见“藏毛窦术后”改变,骶尾椎水平后方臀部中线区皮下异常信号,周围软组织水肿,考虑感染并窦道形成。血常规、炎症指标、凝血功能、其余肝肾功能及电解质等指标正常。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实验结果为克雷伯菌属、普雷沃菌属、拟杆菌属,给予头孢哌酮舒巴坦抗感染治疗。

排除手术禁忌症后行手术治疗。患者入手术室,采取俯卧位,常规消毒铺巾,沿窦道探查可见创面内部相贯通,沿原手术切口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掀开皮瓣,术中按压创面,可见脓液流出,创面呈假性愈合,深入探查创面,可见白色瘢痕组织增生,质地坚韧,并可见少量残余毛发。彻底清除坏死组织及炎性肉芽组织,并且使用盐水双氧水、复方黄柏液交替冲洗,待止血后留置高负压引流瓶。通过全层减张拉拢缝合皮肤与皮下游离组织以消灭死腔,使用4号丝线缝合切口边缘数针,中间留有间隙,间隙内置入橡胶引流条引流,观察无活动性出血,以外科敷料加压包扎。

术后给予全身抗感染、改善循环治疗,局部烤灯照射,定期换药,术后一周拔除引流管,术后两周拆除缝线。患者出院时臀部切口已完全愈合,局部未见异常分泌物,患者满意度高。


崔正军
崔正军 主任医师
郑大一附院 烧伤与修复重建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