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普
发表者:何喜峰 人已读
非原创,原文引自https://mp.weixin.qq.com/s/bTEJATjLmjB123jHhM-SWg
ENT学术在线 2023-12-05 12:01 发表于山东
突发性耳聋的定义
简称“突发性聋”或“突聋”,指72小时内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至少在相邻的两个频率听力下降不少于20dBHL。
注:原因不明是指还未查明原因,一旦查明原因,就不再诊为突发性耳鸣,此时突发性耳鸣只是一个症状。
流行病学概况
美国每10万人中有5至20人患有突发性聋,同时,大约每年有4000~25000例的新发病例。
Teranishi等统计了日本三十年的突发性聋患病率分别为:3.9人/10万(1972年)、14.2人/10万(1987年)、19.4人/10万(1993年)、27.5人/10万(2001年);发病率逐年上升。
2011年德国突聋指南认为德国目前的发病率为每年新增160~400/10万人,且双侧发病率低,占突聋患者的1.7%-4.9%。
中国突发性聋多中心研究结果显示为2.3%(24/1048例)。我国还没有这方面的统计数字,但是随着工作和生活节奏的日渐加快,我国的突聋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而且发病年龄有年轻化的趋势。
从全世界来看发病率在5~20/10万人左右。
突发性聋诊断依据
1、突然发生:至少相邻2个频率下降20dBnHL以上。
2、病因不明:未发现全身或局部明确病因。
3、可伴耳鸣、耳堵塞感、耳后皮肤感觉障碍等。
4、可伴眩晕、恶心、呕吐。但不反复发作(德国指南指出,约有30%的突聋可以复发)。
5、除第Ⅷ颅神经外,无其它颅神经受损症状。
6、排除听神经瘤、迷路炎、梅尼埃病、多发性硬化症、耳梅毒、自身免疫性疾病、白血病等。
发病机制与病因
1、常见病因:血管性疾病、病毒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传染性疾病、肿瘤等。
2、可能发病机制:内耳血管痉挛、血管纹功能障碍、血管栓塞或血管血栓形成、膜迷路积水以及毛细胞损伤等。
3、按照听力曲线分型及可能机制:
(1)低频下降型:1KHz以下频率听力下降,至少250、500Hz处听力损失不少于20dBHL。治疗:激素+改善微循环药物;预后好。
(2)高频下降型:4KH以上。治疗:激素+利多卡因;预后差。
(3)平坦下降型:全频(平均听阈在80dBHL以内)。治疗:激素+降低纤维蛋白原药物(巴曲酶)+改善微循环药物,预后较好。
(4)全聋:(含极重度聋,平均听阈在81dBHL以上)。治疗:激素+降低纤维蛋白原药物(巴曲酶)+改善微循环药物;预后差。
临床症状
1、症状:突聋一般单侧发病,个别情况下可以双侧发病( 1/10双侧)。
2、原发症状(按照其出现的频率)以下任何一项症状单独或伴随出现,均有可能是突发性聋,临床均需谨慎进行鉴别:
3、继发症状:恐惧感;焦虑感;耳鸣带来的心理、睡眠干扰等,影响生活质量。
4、发病时点:1/3在早晨睡醒时;部分人在打电话时发生;听力下降前可以听到一声巨响;部分听力“消失”。
检查
1、耳科检查:包括耳周皮肤、淋巴结、外耳道及鼓膜等。注意耳周皮肤有无疱疹、红肿,外耳道有无耵聍、疖肿、疱疹等。
2、音叉检查:包括Rinne试验、Weber试验以及Schwabach试验。
3、纯音测听:包括250、500、1000、2000、3000、4000、8000Hz的骨导和气导听阈。
4、声导抗检查:包括鼓室图和同侧及对侧镫骨肌声反射。
5、伴有眩晕时,应进行自发性眼震检查,并根据病史选择性地进行床旁Dix-hallpike试验和或Roll试验。
6、其他检查
(1)影像学检查:包含内听道的颅脑或内耳MRI,根据病情需要酌情选择颞骨CT检查。
(2)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生化、凝血功能、C反应蛋白。
(3)病原学检查:支原体、梅毒、疱疹病毒、水痘病毒、HIV等。
鉴别诊断
1、首先排除脑卒中、鼻咽癌、听神经瘤等严重疾病,其次需要除外常见的局部或全身疾病,如梅尼埃病、各种类型的中耳炎、病毒感染如流行性腮腺炎、耳带状疱疹(Hunt综合征)等。
2、双侧突发性耳聋需考虑全身因素,如免疫性疾病(自身免疫性内耳病、Cogan综合征等)、内分泌疾病(甲状腺功能低下等)、神经系统疾病(脑膜炎等)、血液系统疾病(红细胞增多症、白血病、镰状细胞贫血等)、外伤、药物中毒、噪声性聋等。
治疗现状
当前无法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对突发性聋的治疗缺乏针对性。国际上缺乏高质量的临床研究,缺乏有说服力的循证医学证据,文献报告的各种治疗方法、疗效常有很大争议。
中国突发性聋临床多中心研究数据(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表明:突发性聋根据听力曲线进行分型对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低中频下降型疗效最好,平坦型次之,而中高频下降型和全聋型效果不佳;改善内耳微循环药物和糖皮质激素对各型突发性聋均有效;联合用药比单一用药效果要好。
1、分型治疗推荐方案
(1)低频下降型:
①由于可能存在膜迷路积水,故需要限盐,输液量不宜过大,最好不用生理盐水。
②平均听力损失小于30dB者,自愈率较高,可口服给药,包括糖皮质激素、甲磺酸培他司汀等,也可考虑鼓室内或耳后注射糖皮质激素;听力损失≥30dB者,可采用银杏叶提取物+糖皮质激素给药。
③少部分患者采用②的方案治疗无效,和/或耳闷加重,可给与降低纤维蛋白原(如巴曲酶)及其他改善静脉回流的药物治疗。
(2)高频下降型:
多为毛细胞损伤:
①改善微循环药物(如银杏叶提取物等)+糖皮质激素;②离子通道阻滞剂(如利多卡因)对于减轻高调耳鸣效果较好;③可考虑使用营养神经类药物(如甲钴胺等)
(3)全频听力下降者(包括平坦下降型和全聋型):
多为血管痉挛或者血管栓塞:
①降低纤维蛋白原药物(如巴曲酶);②糖皮质激素;③改善内耳循环药物(如银杏叶提取物)建议尽早联合药物治疗;
2、高压氧舱治疗
关于高压氧舱治疗突聋也有很大的争议。如果药物治疗无效,单独进行高压氧舱治疗部分患者的听力也有所改善,但是突聋的时间不能长于3个月。
3、局部用药
最近,局部用药治疗内耳病变成为热点。鼓室用药的前提是,药物能够通过圆窗膜弥散到鼓阶并分布到内耳。局部用药并不是一个新的想法,早在几十年前就已经通过鼓膜,鼓室内使用局麻药和氨基甙类抗生素治疗内耳病变。
圆窗给与少量的药物后,内耳液体能够达到较高作用水平。现在的药代动力学研究也证实了这种学说。局部用药可以避免长期全身系统用药的副作用和并发症。2003年在德国图宾根医院进行的安慰剂对照,双盲的随机多中心研究发现,(12例患者)圆窗给药的疗效没有显著性差异。
4、康复器械辅助
对于听力无法恢复或部分恢复,仍影响交流必须建议借助听觉补偿康复。
(1)助听器:有部分残余听力,特别适合耳聋伴耳鸣患者。
(2)声桥:中重度以下患者或不愿佩戴助听器者。
(3)人工耳蜗:双侧重度耳聋或单侧伴严重耳鸣患者。
疗效评定及影响因素
1、疗效
(1)痊愈:受损频率听力恢复至正常,或达健耳水平,或达此次患病前水平。
(2)显效:受损频率听力平均提高30dB以上。
(3)有效:受损频率听力平均提高15-30dB。
(4)无效:受损频率听力平均提高不足15dB。
2、预后影响因素
(1)耳聋类型
(2)听力损失程度
(3)开始治疗距离发病的时间
(4)是否伴有眩晕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发表于:2023-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