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肺癌微小残留病灶(MRD)检测的作用
肺癌是世界范围内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的恶性肿瘤。自2010年以来,我国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一直居恶性肿瘤之首。早期诊断和有效干预对于肺癌的临床治疗极为重要。 对于早期肺癌(IA期、IB期),手术切除可以获得更好的预后。对于晚期肺癌(II、III、IV期)患者,根据患者的病理分类、分子遗传特征、身体状况病情进行分子分型研究并应用靶向药物进行个性化治疗,已证实可有效延长寿命。然而,目前还缺乏有效、便捷的检测方法来捕获患者的肿瘤信息,如患者体内是否存在影像学检测不出的肿瘤残留,能否预测肿瘤复发甚至提前影像学检查半年发现肿瘤复发转移的证据,有些治疗如免疫治疗、化疗或者靶向治疗是否应该继续使用还是可以停药,让患者身体得到休息,减少治疗的副作用和花费,减缓肿瘤耐药,这些问题都影响了肺癌治疗。
MRD在某些情况下也被称为微小残留病灶(minimal residual disease)或可测量残留病灶(measurable residual disease)。2021年《非小细胞肺癌分子残留病灶专家共识》中,肺癌MRD定义为:经过治疗后,传统影像学(包括PET/CT)或实验室方法不能发现,但通过液体活检发现的癌来源分子异常,代表着肺癌的持续存在和临床进展可能。
MRD检测意义之一:超前预警肿瘤复发风险。有文献研究显示MRD检测可提前影像学数月预测复发。基于ctDNA指导的实体瘤MRD可行性评估显示,MRD检测优于传统的临床或影像学方法鉴定出有疾病复发的患者。国际癌症研究的顶级期刊《Cancer Discovery》杂志发表结果显示:MRD检测持续阴性人群的无复发生存率达到96.8%,可能代表一类潜在治愈的人群。对于复发风险比较高的II-III期肺癌,分析发现患者MRD转阳或者复发的高峰出现在术后18个月左右。 、
MRD检测意义之二:精准评估肿瘤治疗(手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中药)疗效,指导疗程结束后是否需要终止治疗还是继续治疗,指导什么时候需要再次开始治疗。研究发现,肺癌患者治疗期间ctDNA的变化与放化疗治疗(CRT)和巩固免疫治疗的结果相关。放化疗后MRD阳性患者接受巩固免疫治疗的预后明显好于未接受巩固免疫治疗的患者。因此针对局部晚期以及晚期患者,检测MRD有助于判断预后和制定进一步的治疗策略。早中期肺癌MRD研究最新成果显示术后MRD阴性人群不能从辅助治疗中获益,治疗可能是非必要的。
若果想了解自己是否还需要继续治疗,是否可以停药,需要评估复发风险可以考虑进行检测。
本文是付圣灵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