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普
发表者:邬文莉 人已读
疾病常常本身并没有什么特别,因为不了解,所以感觉恐慌。这个不了解,包括医生知之甚少,也包括家长、患者这边获得的信息不足。
比如腭裂,家长第一时间就觉得这么大个洞,孩子怎么吃、怎么养大?尤其是吮吸功能差,不能亲喂、无法吸奶嘴,就更恐慌了。有些基层,因为担心吸入性肺炎,一出生就直接插胃管。等孩子2-3个月来面诊的时候,还是插着胃管。好不容易劝导好拔了胃管,家长又担心麻醉、担心手术效果、有没有做延长、术后说话,等等一系列问题。现在网络发达,信息来源铺天盖地,让人无法分辨真伪。即使都是真的,由于个体差异,也没有统一的标准。
腭裂已经是妇儿中心口腔颌面外科的常见病,尚且如此,更不要说其他医学上的罕见病了。
木村病就是其一。
木村病(Kimura disease,KD)又称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肉芽肿,是一种罕见的良性慢性炎症性疾病,病因不明。
文献报道多为青年,但我这边确诊的平均年龄在8-10岁。这只是初诊来到我门诊的时间,如果从病史记录的可疑发病时间来算,最早可到3-4岁。
早期最常见的表现是头颈部无痛性肿块、淋巴结肿大。家长常怀疑为恶性肿瘤,忧心忡忡到处求医,但又因为无法确诊而更加焦虑。
如果用福尔摩斯精神去查探,每一个疾病都是有蛛丝马迹的。患儿常常伴有全身瘙痒,一般询问有无食物过敏、鼻炎病史,结合查体,基本可以确定。再加上颌面部MR、血常规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临床上遇到不要轻易忽略掉!!!)
和血清IgE水平明显升高(常常可以到几十倍👇),
遗憾的是,上面这些情况,早期常被接诊医生或者家长认为单纯的食物过敏而易被漏诊或误诊。
我接诊的患者中,基本上都很早血常规发现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但是一直没有被重视。孩子因为皮肤瘙痒反复抓挠,皮肤都出现色素沉着。皮肤瘙痒是非常难熬的,但是一直没有处理,可以想象孩子经历了怎样的煎熬。
通过病变区域的活检,结合前面的检查,可以确诊。
因为病变是广泛的、多发的,手术不做完整切除。了解这一点,可以使孩子们减少不必要的创伤性治疗、不必要的根治性手术。
确诊后通过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治疗,病变可以控制、缩小,但是需要长期服药,否则停药后容易复发。
如果对疾病进行长时间的观察,多数孩子都是处于稳定期,只要确诊后定期做好监测就好了,无需过于焦虑。
但是作为免疫疾病,需要定期监测及评估重要脏器,尤其是肾脏情况,早期治疗以及药物控制,防止炎性浸润和纤维化造成的不可逆性脏器损伤。
我跟规培、本科生讲课的时候,常常说:没有一个疾病是只限于一个专科的,需要有广泛的医疗知识,多学科合作,才能达到目的。
因此,木村病即使在口腔颌面外科确诊,也需要免疫科一起合作,遇到疑难病例,还需要影像科、超声科、血液科一起开展多学科讨论。
增城院区就是这样一个没有“边界感”的医疗环境,
只要一个专科发出邀请,不同专科都会聚在一起讨论治疗方案。
医学普及,不是贩卖焦虑,不是抬高身价,而是要让大众、尤其是患者及家庭真切的了解疾病、消除恐慌、积极配合,早日康复!
更多的【口腔罕见病】科普,请点击以下内容👇
每一个孩子都值得被认真对待!
#口腔罕见病 #木村病
本文是邬文莉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发表于:2023-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