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刘笑雷 三甲
刘笑雷 副主任医师
中日医院 普外科·肝胆胰外科二部

第十二期:上皮样血管内皮瘤–化疗药物的再认识

2810人已读

刘笑雷 中日友好医院 普外科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曾经分析过化疗药物对于治疗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的作用,根据当时积累的经验和对国内外文献报道的研究,发现化疗药物对于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的治疗效果并不好,而且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明显的免疫力下降、加速肿瘤的进展,因此不建议患者选择化疗。近2年来随着病例数的显著增加,我们发现有些化疗药物可以在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的治疗中发挥作用,这篇文章就化疗药物方面的一些新发现,跟大家做一下分享。

大约2年前我们所总结的化疗病例中,大部分患者选择的治疗方案主要是两大类:一、参照肉瘤的治疗指南选择化疗方案,主要包括:表柔比星、环磷酰胺、长春新碱等药物;二、参照消化道常见肿瘤的指南选择化疗方案,主要包括:奥沙利铂、吉西他滨、卡培他滨等药物。经过实际临床结果检验,上述药物在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的治疗中效果均不太好。近2年在我们的实际治疗过程中,发现白蛋白紫杉醇+贝伐珠单抗或白蛋白紫杉醇+西罗莫司的治疗方案,对于部分上皮样血管内皮瘤患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下面为大家分享2例患者的治疗情况。

第1例女性患者,48岁时确诊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瘤,2019年1月行手术切除,术后仅2个月出现肿瘤复发,复发部位在肝脏且逐渐增大。2022年6月患者出现腹痛症状,腹腔镜检查发现广泛腹膜种植转移。2022年7月开始西罗莫司+白蛋白紫杉醇治疗,3周期后复查,肝内病灶稳定,腹痛症状好转。2022年12月复查,肝内病灶保持稳定,治疗方案调整为西罗莫司+短效干扰素维持。2023年5月患者复查,右侧胸腔积液增多,同时右侧胸痛明显,考虑合并胸膜转移,治疗方案改为:西罗莫司+PD-1(替雷利珠单抗)+白蛋白紫杉醇,化疗3个周期,右侧胸腔积液略减少,2023年10月复查,右侧胸腔积液明显减少,且疼痛症状明显缓解,计划继续使用该方案至8个周期后,改用西罗莫司+ PD-1(替雷利珠单抗)维持治疗。

1.jpg

左图: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右侧胸腔积液;右图:白蛋白紫杉醇+西罗莫司+PD-1治疗后,胸水基本消失

第2例女性63岁患者,2023年8月因胸闷查体发现右肺肿物合并右侧胸腔积液及纵隔肿物,经穿刺活检确诊上皮样血管内皮瘤。患者家属就诊于我的门诊,治疗方案建议使用白蛋白紫杉醇+贝伐珠单抗,随后患者开始在当地医院使用该方案治疗,经过3个周期的化疗后复查,显示胸腔积液明显减少,肺部病灶退缩,胸闷、胸痛症状明显缓解,治疗效果非常明显,目前仍在化疗治疗中。

2.jpg

左图:患者诊断时右侧大量胸腔积液,肺部病灶严重;右图:白蛋白紫杉醇+贝伐珠单抗化疗后,胸水明显消退,肺病病灶减小

经过近2年多的经验总结,我们发现对于合并胸水、腹水、胸膜或腹膜转移的上皮样血管内皮瘤患者,西罗莫司单药或联合干扰素治疗的效果均不好,而化疗+靶向的治疗方案取得了不错的治疗效果。在这里有几点再次提醒各位病友注意:第一、上皮样血管内皮瘤患者具有非常明显的个体差异,有些患者病情可以非常轻,不需要做任何治疗,而少部分患者病情可能非常严重、肿瘤快速进展,需要马上采用化疗+靶向治疗,甚至还需要同时再联合其他药物的综合治疗模式,因此每个患者的治疗方案要结合个体情况而制定第二、单纯使用化疗药物的作用是有限的,目前在肿瘤治疗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就是多种类型药物的联合使用、发挥协同效应,这种治疗思路对于上皮样血管内皮瘤而言同样适用。通过我多年的研究和临床经验的积累,如果仅期待一个特效药出现来解决所有患者的问题,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也不符合科学规律。更现实可行的方案是对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进行分级,不同严重程度的患者接受对其病情最适合的治疗方案。而对于病情最严重的患者,多种药物的联合治疗方案(化疗+靶向+免疫)发挥作用的可能性是最大的。

目前我们团队诊治的上皮样血管内皮瘤患者已超过300例,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瘤患者已超过200例,单中心的治疗经验肯定是全球范围内最丰富的。依据我们的经验,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的治疗是一定要个体化的,千万不能盲目的参照别人的治疗经验,更不能参照其他肿瘤类型的治疗经验。

刘笑雷
刘笑雷 副主任医师
中日医院 普外科·肝胆胰外科二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