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肾癌术前新辅助治疗,变“不可能”为”可能”
刘女士(化名)在2022年2月的一天发现自己开始出现肉眼血尿,有时候还会排出血块,伴有尿急尿痛等泌尿系统感染症状。考虑到自己有20多年的泌尿系统结石病史且多次进行碎石手术,刘女士自然而然考虑可能是结石再发,因此并未特别重视,只是在当地小诊所进行了常规的抗感染治疗。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症状似乎丝毫没有好转的迹象。就这样拖了半年,刘女士的血尿症状突然明显加重。意识到事情的不对劲,她赶忙跑到当地三甲进行了检查。CT结果显示:左肾盂内肿物。这消息对刘女士来说无疑是当头一棒。当地医生建议立即前往大城市的三甲医院就诊。
来到门诊的刘女士脸色蜡黄,身上带有一条尿管,尿袋里仍漂浮着血丝。
刘女士拳头攥的紧紧的,都还来不及坐下:“张教授,当地医院说我没有手术必要了。我不相信!我是慕名来找您的,请您一定要救救我”一开口声音就开始嘶哑了起来。
“请先不要着急,把当地的CT片子给我看看。”
一边说着,张志凌医生将患者的CT逐张放置到看片等下仔细查看。此时的诊室格外安静,与诊室外焦急等待喧闹的病人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刘女士及家属都在紧张地等待张教授发话。张志凌医生眉头一缩,在三四个CT层面反复查看。
“情况不容乐观。目前基本可以明确是肿瘤。通过CT来看肿瘤较大,大概有7公分左右。最主要是肿瘤位置不好,已经侵犯了肾盂属于局部晚期,加上目前已经有肾积水,需要尽快处理了。这也跟你长期肉眼血尿的症状是相匹配的,好在目前暂时没有发现转移。”
“那张教授,我可以做手术吗?”听到晚期二字,刘女士脸上立马写满了绝望,一度嘶哑地说不出话来,将所有希望就寄托在手术上了。
“暂时不急,目前来看暂时不清楚是肾癌侵犯肾盂还是原发在肾盂的尿路上皮癌,不同的癌症治疗方式是完全不一样的。但是通过我的经验来看前者的可能性大一点。”
“那怎么办呢张教授!”
“先去做穿刺活检明确病理吧,我给你开单。”
得益于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里经验丰富的医生,规范高效的流程以及精密仪器24h不间断运转,刘女士的结果很快就出来了:透明细胞性肾细胞癌。
拿着报告单,刘女士又来到门诊,等待着命运的安排。
“嗯,是最常见的肾癌病理类型。”
“那我可以手术吗?”刘女士似乎将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能不能手术上了。
“手术一定要做。但是目前来看肿瘤位置毗邻大血管和肾盂。如果要保肾的话手术难度极大,术中容易造成大出血或切入肿瘤,而且术后出血以及尿漏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也会显著增高。右肾由于长期结石导致肾积水,现在也有萎缩,如果不保肾的话术后可能会出现肾功能不全,有长期透析的风险。”
“张教授,我们来找您就是听说您保肾手术做的特别厉害,我们相信您。”
“感谢你的信任,不能保肾的手术我们是不会强行进行保肾的,风险很大,强行进行会得不偿失的。但是我们还有其他方法。”
“这种患者就非常适合进行新辅助治疗快速缩瘤了。”张志凌医生回头对着自己的研究生说到。
“是化疗吗?对身体伤害会不会很大呀?”
“不是化疗,是最新的免疫治疗+靶向治疗治疗方案。经过新辅助治疗大概率能使肿瘤缩小,让后续手术变得安全可行。你需要用药三个月左右,期间定期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指标,顺利的话,三个月后可以手术”
“好的张教授,我听您的。”
新辅助治疗过程中,刘女士只出现了肝酶升高,但经过处理后很快恢复正常。2023年6月刘女士的迎来了自己的复查,CT结果显示肿瘤已经缩小到3.8公分,积水情况也很大改善。
“非常好的结果,虽然现在位置仍然不好,但是肿瘤已经明显缩小,我觉得有很大把握做保肾手术。我尽快安排你入院。“张志凌对患者说道。听到这话,患者和家属都激动万分。
经过4个小时3名专科医生的努力,刘女士接受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手术,肿瘤得以完整切除,左肾被顺利地保留了下来。刘女士术后恢复得很好,2天就可以下地走路,5天拔管出院了。
2023年10月,已经术后3个月的刘女士再次来到张志凌医生门诊复诊,CT结果显示未见肿瘤复发,抽血指标也一切正常,肾功能没有明显下降。虽然带着口罩,刘女士月牙般弯弯的眼睛象征了一种重生的喜悦。
在此建议广大市民定期进行B超检查,早期发现肾脏肿瘤早期治疗。如果发现已经是中晚期,也还有很多行之有效的治疗手段。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泌尿外科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多项肾癌手术前的新辅助药物治疗方案的探索和临床研究,目前初见成效,期待前瞻性临床研究结果带来更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造福广大肾癌患者。

本文是张志凌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