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年献词】2024|穿越疾病暗流,翻开生命新章
后疫情元年的2023,终于蹒跚走到了它的最后一天。回望这一年,人们更加懂得重视健康,珍惜平安,关爱自己,守望家人。对我本人来说,临床诊疗工作依然是恒常不变的主轴和主题。从年初疫情高峰时段勉力平衡新冠重症患者救治与肿瘤患者手术工作,到年末连续接诊并顺利完成多例嗜铬细胞瘤重大手术,忙碌而充实的每一天都富于挑战,也充满价值。能够用自己的专业技术和知识,实实在在地为我的患者朋友解决病痛治愈疾患,帮助他人重拾健康点亮希望的同时,也最大限度地扩展丰富了我自己的生命体验,对我来说这无疑是这个世界上最有意义,也最值得去做的事情。
在这一年我完成的几百台手术当中,最小的患者17岁,年纪最长者84岁;有新婚燕尔初入职场却查出罹患肾癌的年轻小伙子,也有刚刚退休正准备承欢膝下却在一次尿血后无意中发现肾脏肿瘤已侵犯周边的乡镇干部;有多年饱受高血压病困扰,筛查发现肾上腺长了肿瘤,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找我做手术的偏远农村老大娘,也有突然不明原因晕厥,在急诊治疗过程中发现肾脏长了肿瘤的大学老教授;有体检发现肾脏长了无法完全判断良恶性的囊性肿物,内心充满忐忑与焦虑的中年母亲,也有上有老下有小,背负沉重债务,早知肾脏有肿瘤却拖着不看,终于熬不住了来做手术的愁苦大叔……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他们中有穷人,也有富人,有闻达,也有白丁,有得意者,也有失意者,有官员干部,也有工人农民,有城市中产者,也有边缘打工人。但无论身居庙堂,还是人在江湖,无论体制内打拼,还是社会中求存,当面对疾病时,所有人都还原为了同一个内心深感无常,无奈,无力且无助的特殊角色:患者。
人生实苦,生活不易。疾病作为熟悉且安稳的日常生活之外的意外变量,带来的是令人焦灼的不安全感和不确定性。每一位患者背后都有着不为人知也不足为外人道的故事,这种委屈和不容易都渗透在对生活重压的妥协和对命运变迁的隐忍之中。用一个词来形容这种境遇,就是我们常说的:人间疾苦。
作为一名外科医生,拥有握持手术刀切开患者肌肤进入患者体腔的巨大权力,在患者遭逢人生低谷之时能够真正意义上实施干预,从而改变其往后余生的生活质量,必须充满敬畏,慎之又慎,技术过硬,确保安全。而在此之上,对于这种人间疾苦的体认与悲悯之心同样不可或缺,外科医生所被赋予的独特视角能够感知观察到治疗过程中存在于患者及家属群体中复杂的社会纹理与人性切面,这也是这一职业的魅力所在,同时也意味着需要有更大的责任心和同理心。归根结底一句话:尽心尽力的医治救助应有温暖真诚的人文关怀加持。
这让我想到了美国著名的克利夫兰医学中心(Cleveland Clinic)曾经发布过的一则短片:

时至今日,我们的医疗远非尽善尽美,手术也并非解决问题的万能法门。对于疾病的治疗依然存在诸多局限和遗憾,或许在你我的有生之年这种状况仍将作为常态长期存在。但正如那句著名的医学箴言所述: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医疗的本质即守望相助。
前些天,我的好友山西省著名书法家贺方赠我一幅字,内容是苏东坡的宋词二首,贴出来与大家共赏,同时亦与君共勉:面对挑战或疾病,愿我们所有人在新的一年中都能够添一份“吟啸且徐行”的从容自若,也多一重“也无风雨也无晴”的通透达观。
穿越疾病暗流,翻开生命新章!


手机里留存的一部分2023年所切除的形形色色的肿瘤照片

手机里留存的一部分2023年所收到的各位患者朋友赠送的锦旗

2023年我的好大夫在线个人网上诊室的工作数据

2023年我的好大夫在线个人网上诊室的工作数据

2023年我的好大夫在线个人网上诊室的工作数据

我的微信公众号:泌尿外科原小斌大夫
本文是原小斌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