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天地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图文文章

真菌性外耳道炎

发表者:丁天地 人已读

-1真菌性外耳道炎又称霉菌性外耳道炎,是真菌导致的外耳道的慢性炎症,在热带、亚热带等潮湿温暖的地区多见。

健康人群与患病人群的耳道环境均存在致病菌,致病菌的存在并不必然导致耳道炎症的发生,菌群变化只是炎症产生的前提。而曲霉在耳道的大量繁殖是真菌性外耳道炎发病的重要原因,维持一种不利于该菌繁殖的耳道环境,可能是预防真菌性外耳道炎发病的有效措施。探究真菌性外耳道炎的有效治疗方式有着重要意义。

01

流行病学

目前浅表性真菌病的发病率相对稳定;深部真菌病的发病率持续上升,临床菌株耐药的趋势应得到我们的重视;高毒力突变病原真菌菌株感染在我国真菌病临床发病比例中平稳升高。霉菌性外耳道炎的流行病学具体数据目前尚未能估计,根据已有的部分调查显示在真菌性外耳道炎患者中占比最高的是60岁以上组,其次是20~59岁组和10~19岁组。以男性发病率高,单侧耳比双耳同时患病的占比高。真菌性外耳道炎虽然是条件致病菌所引起,预后良好,但较长的病程、疾病的痛苦以及反复的发作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其心理健康,带来较大的疾病负担,对该病的及时诊治将使患者获得极大的益处。

02

病因

常因挖耳、游泳、理发、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全身消耗性或代谢性疾病、长期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或兔疫抑制剂、助听器、放射治疗等原因引起,近十余年普遍采用广谱抗生素治疗也是重要原因之一。真菌感染多单纯局限于外耳道,严重者可穿透鼓膜进入鼓室或乳突腔内。

03

症状与检查

主要为耳痒症状,可有耳痛、耳流脓、听力障碍、耳鸣、眩晕等症状发生。

真菌培养检査可明确诊断,检查见外耳道内有灰白色、灰黄色或灰黑色膜状、丝状、粉状或团块状物,可伴有少许渗出物,外耳道皮肤稍红、增厚、糜烂、脱屑,如继发感染时出现局部肿痛。

不同种类真菌在耳内镜下的呈现

土曲霉菌典型表现

未分类曲霉菌典型表现

黑曲霉菌(a和b)及黄曲霉菌典型表现(c)

非白色念珠菌(a)及短帚霉菌典型表现(b和c)

治疗

目前治疗方案很多,多采用局部药物治疗,传统药物有麝香草酚乙醇、水杨酸乙醇、硼酸酒精等滴耳剂耳浴患耳,但此类药物可引起明显耳部刺痛及烧灼感等不适,导致病患不能坚持用药,已逐渐被摒弃。目前使用较多的是作用效果强,药物反应温和,起效快,疗程短及不良反应轻的抗真菌制剂,如派瑞松、达克宁、酮康唑、克霉唑等

具体操作流程(耳内镜下):

首先在耳内镜下清理干净外耳道,用抗生素激素类药液冲洗。

耳内镜下清除外耳道真菌

a.用钩针、吸管等显微器械将真菌与外耳道皮肤之间分离;

b.采用吸管仔细从外耳道及鼓膜表面分离真菌

对于轻度感染者清理干净后给予滴耳剂滴耳治疗,每周复查1次。可同时使用抗生素激素类滴耳剂与水杨酸乙醇类滴耳剂联合治疗,先滴抗生素激素类,数分钟后再滴入水杨酸乙醇类,每日3-4次。对于感染严重者在清理干净外耳道后采用碘仿纱条或制霉菌素粉纱条填塞外耳道,3~4天换药1次,待感染控制后改用喷抗生素激素类药粉或制霉菌素药粉,或采用滴耳治疗。

对于伴有鼓膜穿孔病例可清洗鼓室后用鼓膜贴补材料封堵穿孔再行填塞或滴耳治疗。

治疗要点及注意事项(耳内镜下):

1、由于镜下为放大清晰图像,须避免过度清理而损伤外耳道上皮,引起外耳道瘙痒和疼痛等症状。

2、喷药粉时需均匀分布,防止团块状堆积,以免引起干痂堆积和影响通气引流。

3、初次填塞勿超过4天,易因干痂形成致真菌在干痂下生长而影响疗效。

4、再次清理时要彻底清除痂皮,避免痂皮下真菌残留。

5、对伴有鼓膜穿孔病例取鼓膜贴补材料贴补时要薄而伏帖,防止水杨酸乙醇类滴耳剂刺激中耳黏膜引发疼痛。

6、真菌性外耳道炎必须连续治疗2~3周以上。

7、多数外耳道真菌感染伴有细菌感染,需注意局部联合使用抗真菌药和抗细菌药,严重时要配合口服抗生素治疗。

8、滴耳治疗初期含乙醇滴耳剂会引起耳痛和烧灼感,需向患者解释清楚,待外耳道上皮基本恢复正常后疼痛消失。

用药督促

观察发现相同方案的治疗效果存在差异,从与患者沟通交流中发现自主用药依从性可能影响治疗效果,通过临床对比发现用药督促可有效解决这类问题。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24-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