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韩艳平 三甲
韩艳平 主治医师
上海第九人民医院 眼科

儿童的健康杀手——“视网膜母细胞瘤”发病机制是什么?有哪些临床表现?

76人已读

儿童的健康杀手——“视网膜母细胞瘤”发病机制是什么?有哪些临床表现?


视网膜母细胞瘤(RB)是婴幼儿最常见的一种原发于眼内的恶性肿瘤,对视力和生命有严重的威胁。


根据现代研究显示,RB发病率为1/15000~1/20000在活产儿中;发病多为单眼,约占60%;多数患儿发现病情年龄在5岁以下,也有极少成年人发病。RB的发生与患者视网膜组织Rb1基因突变、失活密切相关,如Rb1基因的无义突变、移码突变等。Rb1基因是人类第一个被发现的抑癌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是位于人类13号染色体长臂。抑癌基因顾名思义作用是抑制癌症的发生,因此该基因的失活、突变跟很多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包括视网膜母细胞瘤,胃癌,前列腺癌等。RB的发生与其他一些基因异常也有关,如cmyc基因,P53基因等,有的患者还有伴有1号、6号等其他染色体的异常。


白瞳症,即“猫眼”,是RB患者主要的首发症状。大约60%患者表现为该症状,也有一些患者表现为斜视、眼红、痛、视力下降等其他的症状。严重的患者会出现眼球膨大,形成“牛眼”。晚期可向眼外扩展到眼眶,沿着视神经扩散到颅内,也可以经淋巴或血液,远处转移到全身的肝、肾、骨骼等处,危及生命。


RB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可大大降低死亡风险。若晚期已发生全身转移等情况,死亡率在90%以上。

韩艳平
韩艳平 主治医师
上海第九人民医院 眼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