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神分裂症治疗的三条途径、引发阴性、认知、心境和阳性症状机制和治疗途径
1.三条通路:中脑腹侧被盖部到边缘系统的通路称中脑-边缘通路,该通路经多巴胺传导,又称中脑-边缘多巴胺通路;中脑腹侧被盖部到前额皮质的通路称中脑-皮质通路,该通路经多巴胺传导,又称中脑-皮质多巴胺通路;前额皮质到边缘系统的通路称皮质-边缘通路,该通路先由谷氨酸能神经元传导,中途换为γ-氨基丁酸神经元,终止于边缘系统,又称皮质-边缘谷氨酸-γ-氨基丁酸通路。三条通路构成一个闭合环。
2.阴性和认知症状: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前额皮质背外测部多巴胺D1受体数量增加,假设是中脑-皮质多巴胺通路功能不足的代偿性向上调节所致。前额皮质背外侧部的多巴胺D1受体功能不足引起阴性和认知症状。
3.心境症状:当中脑-皮质多巴胺通路功能不足时,前额皮质腹内侧部、眶部和扣带皮质前部D1受体功能不足,引起抑郁症状(悲哀、快感缺失和心绪不良)。
4.阳性症状:当前额皮质功能不足时,皮质-边缘谷氨酸-γ-氨基丁酸通路功能减退。其中γ-氨基丁酸激动中脑-边缘通路突触前膜上的γ-氨基丁酸A型受体,抑制多巴胺释放。当γ-氨基丁酸释放不足时,中脑-边缘通路上的多巴胺脱抑制性释放,边缘系统D2受体功能亢进,引起阳性症状。中脑腹侧被盖部的α1受体兴奋能激活中脑-边缘多巴胺能通路,在易感者引发阳性症状。
5.治疗途径:⑴阻断中脑-边缘通路突触后膜上的D2受体,治疗阳性症状;⑵阻断α1受体,强化D2受体的阻断,治疗阳性症状;⑶激动毒蕈碱M4受体,对抗中脑-边缘通路突触后膜上的D2受体功能,治疗阳性症状;⑷激动皮质-边缘通路上的谷氨酸能,抑制中脑-边缘通路的多巴胺释放,治疗阳性症状;⑸激动皮质-边缘通路上的γ-氨基丁酸能,抑制中脑-边缘通路的多巴胺释放,治疗阳性症状;⑹阻断中脑-皮质通路突触前膜上的5-HT2A受体,引起多巴胺脱抑制性释放,激动突触后膜上的D1受体,治疗阴性症状、认知障碍和抑郁症状。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