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到底该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儿童发热?

发热是儿童最常见症状,也是儿科门诊特别是急诊最常见的主诉,经常有家长问“大夫,我们孩子吃了小儿柴桂退热颗粒,为啥体温不降呢?”,“我们家孩子体温不到37℃算发烧吗?”,“我们家孩子发烧,吃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可以吗?”,“我们家孩子发热间隔不到4小时就又烧起来啦怎么办?”针对家长的这些疑惑,我今天给大家科普一下到底该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儿童发热。
什么是发热?
发热是指机体在致热原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即体温升高超出一天中正常体温波动的上限。临床工作中通常采用肛温≥38 ℃或腋温≥37.5 ℃定义为发热。体温的异常应视为疾病的一种表现。
发热分类?
临床上按照体温高低将发热分为4类。以腋温为准,37.5~38.0 ℃为低热,38.1~ 38.9 ℃为中度发热,39.0~40.9 ℃为高热,≥41.0 ℃为超高热。
发热病因?
病毒感染、细菌感染、寄生虫感染、真菌感染、肺炎支原体感染等,其中以病毒和细菌感染最为常见。
风湿免疫性疾病、肿瘤及肿瘤性疾病、甲亢、鱼鳞病、无汗性外胚层发育不良、疫苗接种不良反应、脱水热、暑热症等也可以引起发热
发热对机体的影响?
发热可影响机体的物质代谢、生理功能及防御功能。体温每升高1.0 ℃,基础代谢率提高13%。在发热状态下,糖、脂肪、蛋白质和各种维生素的消耗均增加,如果长期发热同时没有补充相应的营养,患儿就会消耗自身的物质,出现体质量下降和消瘦。此外,高热期皮肤和呼吸道水分蒸发的增加及退热期大量出汗导致水分的大量丢失,严重者可引起脱水及电解质平衡紊乱,甚至危及生命。
发热可使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增高,特别是高热时,患儿可出现烦躁、谵妄、幻觉等。由于儿童神经系统尚未发育成熟,婴幼儿期发热较其他时期容易出现热性惊厥。有些高热患儿也可出现淡漠、嗜睡等神经系统受抑制的表现。发热时心率加快,体温每上升1.0 ℃,心率约增加18次/min。发热还会使呼吸加快加深,经呼吸道的不显性失水增多。发热时消化液的分泌减少,各种消化酶活性下降,因而产生食欲减退、口腔黏膜干燥、腹胀、便秘等表现。
发热对机体防御功能的影响利弊并存。中等程度的发热可增强某些免疫细胞的功能,提高宿主对病原体或肿瘤的防御能力,但持续高热可引发细胞变性坏死,甚至发热相关的细胞因子风暴,危及生命。
发热管理的目标
包括(1)退热治疗的主要目标是减轻发热所致的不适,即改善舒适度,而非单纯恢复正常体温;(2)特殊情况下,为保护脏器功能,应积极降温;(3)查找并治疗引起发热的原因。
目前研究显示不应将恢复正常体温作为退热治疗的主要目标。发热是一种生理机制,对抗感染和病情恢复有益。目前证据显示,发热本身不会导致病情恶化或神经系统损害,降温治疗不能降低发热性疾病的病死率,使用退热药的主要益处是改善患儿的舒适度,从而改善整体临床状况。因此,退热治疗的主要目标是改善儿童的舒适度,而不是仅关注体温是否降至正常。
发热的处理
药物退热:2月龄以上儿童体温≥38.2 ℃伴明显不适时,可采用退热剂;高热时推荐应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不推荐安乃近、乙酰水杨酸、保泰松、羟基保泰松、吲哚美辛、阿司匹林、赖氨匹林、尼美舒利、氨基比林等其他药物作为退热药应用于儿童
改善舒适度的护理措施?
不推荐物理降温用于退热,如乙醇擦身、冰水灌肠等方法,往往会明显增加患儿不适感(寒战、起鸡皮疙瘩、哭闹)。同时过度或大面积使用物理方法冷却身体,反而会导致机体通过加强产热(寒战)和进一步减少散热(皮肤毛细血管收缩,立毛肌收缩出现皮肤鸡皮疙瘩)来克服物理降温的作用。
对发热儿童进行恰当的护理可改善患儿的舒适度,如温水外敷儿童额头、温水浴、减少穿着的衣物、退热贴、退热毯、风扇和降低室内温度等,这些方法均可通过传导、对流及蒸发作用带走身体的热量,使发热儿童感到舒适。
不推荐对乙酰氨基酚与布洛芬联合或交替使用
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均属于抑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而起到退热的效果,两药联合使用增加了药物不良反应的风险。因此,不推荐两药联合或交替用于退热治疗。
不推荐解热镇痛药与含有解热镇痛药的复方感冒药合用
单一成分的解热镇痛药与含有相同药物成分的复方感冒药(如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小儿烷胺颗粒等)联合使用,有重复用药,甚至药物过量中毒的风险,因此这两类药物应避免联用。
2月龄以下的婴儿、新生儿禁用解热镇痛药
退热药无效时的处理原则
退热药物使用后多在30~60 min体温开始下降,部分患儿如仍高热不退,亦不宜短期内重复使用退热药物,一般应间隔4 h以上;期间应重点关注病因的查找与治疗,辅以恰当的物理降温措施。
小儿柴桂退热颗粒可以用来退热吗?
不能,小儿柴桂退热颗粒属于风寒感冒药,并非退热药。

本文是王燕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