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李晓明 三甲
李晓明 副主任医师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眼科

高度近视防控专家共识(2023)解读

397人已读


高度近视的定义、成因、预防与管理

解读中主要说明以下问题:

  1. 近视前期定义,多少度近视是高度近视?
  2. 单纯性近视和病理性近视的区别。
  3. 发生高度近视的原因。遗传和环境共同起作用。
  4. 父母中1 人患高度近视,其子代高度近视的发病风险增加2.99倍;父母中2人均患高度近视,其子代高度近视的发病风险增加10.74倍。

    5.高度近视黄斑病变分级:豹纹状眼底、弥散性脉络膜视网膜萎缩、斑片状脉络膜视网膜萎、黄斑区萎缩、漆裂纹、脉络膜新生血管、Fuchs 斑眼底是什么样?

    6.儿童怎样预防高度近视?儿童出现生理性远视储备下降或消失,或者出现近视怎么办?

    7.儿童多久需要眼科检查一次?查什么?什么时候需要散瞳验光?散瞳用哪种散瞳滴眼液?

    ---------------------------------------------------------------------

    一、近视的分类

    当眼球调节放松时,根据等效球镜度(SE)划分:

    等效球镜=近视或远视+1/2散光度数,比如验光结果-3.0D/+1.0DCA*180,SE=-3.0+1/2(+1.0)=-2.5D,即等效球镜度数为250度近视。

    近视前期:SE≤+0.75 D且>-0.50 D;也就是等效球镜度数在75度和75度远视以下,以及低于50度的近视。

    低度近视:SE≤-0.50 D且>-3.00 D;等效球镜度数达到和超过50度,但低于300度的近视。

    中度近视:SE≤-3.00 D且>-6.00 D;等效球镜度数达到300度或以上,但低于600度近视。

    高度近视:SE≤-6.00 D。等效球镜度数达到和超过600度近视。

    二、高度近视的分类

    单纯性高度近视:SE≤-6.00 D,成年后近视度数趋于稳定,不伴有导致视觉损害的眼底病变,最佳矫正视力(BCVA)一般正常或接近正常;

    也就是说计算后的等效球镜度数达到或超过600度近视,但度数相对稳定,没有明显高度近视引起的眼底病变,戴镜视力正常。

    病理性高度近视:SE≤-6.00 D,成年后近视度数仍不断增加,伴有导致视觉损害的眼底病变及其他致盲性眼病,BCVA常低于正常。

    也就是等效球镜达到和超过600度近视,但常年后近视度数仍然明显增加,同时伴有影响视力的明显的高度近视继发的眼底病变。戴镜视力明显低于正常。

    三、高度近视的原因

    高度近视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用眼情况、儿童期白天室外活动时间等)共同作用的结果。

  5. 遗传因素
  6. 已确定9 个非综合征型高度近视致病基因,这些单基因变异能引起高度近视。绝大多数高度近视的发生是多基因遗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常染色体显性基因SCO2、ZNF644、CCDC111、SLC39A5、CPSF1、P4HA2;

    常染色体隐性基因LOXL3、LRPAP1;

    X染色体基因ARR3。

    多基因的微效累积效应与高度近视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具有明显家族遗传性特征。

    与父母均无高度近视的子代相比,父母中1 人患高度近视,其子代高度近视的发病风险增加2.99倍;父母中2人均患高度近视,其子代高度近视的发病风险增加10.74倍。

    2.环境因素

    近视发病年龄、近距离用眼负荷、户外活动时长、书写姿势、受教育程度、饮食营养、家庭学校光环境、电子产品使用时长和睡眠时长等都与高度近视的发生与否有关。

    2001—2015 年,18 岁高中学生高度近视率从7.9%上升至16.6%。中国人群万人高度近视队列研究

    表明,COVID-19 疫情期间,6~18 岁儿童青少年平均高度近视率从4.11%(2019 年6 月)增长到4.99%

    (2020 年6 月)。提前1 年入学的儿童高度近视风险将增加1.4倍。

    四、高度近视的诊断

  7. 单纯性高度近视

等效球镜度数达到或超过600度近视,眼轴常明显延长(成人正常眼轴在24-24.5mm左右),戴镜视力可正常或接近正常,部分伴有视疲劳或飞蚊症。眼底通常有豹纹状改变、视盘周边萎缩弧、视盘倾斜等表现。

2.病理性高度近视

成年后近视度数仍继续增加,眼轴过度伸长,戴镜视力无法达到正常,可伴有视物变形、视物遮挡感等症状。眼底出现明显病理性改变,常伴有后巩膜葡萄肿、黄斑区漆裂纹、黄斑区视网膜脉络膜萎缩或近视性牵拉性黄斑病变,如黄斑裂孔、黄斑劈裂、黄斑区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

3.高度近视黄斑区评估分级

高度近视黄斑病变分级:

0级 无近视视网膜变性病变

正常眼底Normal-fundus-LRG.jpg

图1. 正常眼底彩照


等级1 豹纹状眼底

1.International Photographic Classification and Grading System for Myopic Maculopathy国际近视性黄斑病变摄影分类分级系统.jpg

图2. 高度近视豹纹状眼底标准眼底彩照:左:明确的豹纹状眼底,眼底色素较多;中:明确的豹纹状眼底,眼底色素较少;右:疑似豹纹状眼底,拱环附近可见脉络膜血管,但并不是全部黄斑区都可见。


等级2 弥散性脉络膜视网膜萎

图3.高度近视黄斑病变的弥漫性萎缩标准照片(箭头表示弥漫性萎缩区域)。


等级3 斑片状脉络膜视网膜萎

3. International Photographic Classification and Grading System for Myopic Maculopathy国际近视性黄斑病变摄影分类分级系统.jpg

图4.近视黄斑病变的斑片状萎缩的标准照片。(左上、右上)斑片状萎缩<1视盘面积(DA)。(左下)斑片状萎缩≥9DA伴黄斑萎缩。(右下)斑片状萎缩≥9DA。


等级4 黄斑区萎缩

4.International Photographic Classification and Grading System for Myopic Maculopathy国际近视性黄斑病变摄影分类分级系统.jpg

图5.近视黄斑病变的黄斑萎缩的标准照片

伴随其他损伤漆裂纹、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Fuchs 斑

4. International Photographic Classification and Grading System for Myopic Maculopathy国际近视性黄斑病变摄影分类分级系统.jpg

图6. 近视黄斑病变的标准照片。箭头表示漆裂缝,箭头表示黄斑中新的漆裂缝形成导致的单纯出血。

7International Photographic Classification and Grading System for Myopic Maculopathy国际近视性黄斑病变摄影分类分级系统.jpg

图7. 黄斑病变的活动性脉络膜新生血管标准照片。

8International Photographic Classification and Grading System for Myopic Maculopathy国际近视性黄斑病变摄影分类分级系统.jpg

图8. 高度近视性黄斑病变的Fuchs斑(箭头)标准照片。

9International Photographic Classification and Grading System for Myopic Maculopathy国际近视性黄斑病变摄影分类分级系统.jpg

图9.病理性近视后巩膜葡萄肿的典型亚型:(左)宽,黄斑(CurtinI型);(中)窄,黄斑(CurtinII型);(右)乳头周围(CurtinIII型)。

10International Photographic Classification and Grading System for Myopic Maculopathy国际近视性黄斑病变摄影分类分级系统.jpg

图10. 病理性近视后巩膜葡萄肿的典型亚型:(左)鼻侧(CurtinIV型);(中)下方,不包括黄斑(CurtinV型);(右)下方,包括黄斑(CurtinV型)。

五、辅助检查

  1. 常规检查

儿童生理性远视储备下降或消失,以及出现近视,常规需要查眼压、裸眼视力(不戴镜单眼视力)、电脑验光、根据验光结果试戴镜视力,测眼轴长,查角膜曲率。

对于儿童,如初步验光生理性远视储备明显下降,或者有近视,应做散瞳验光检查。6周岁以下儿童需慢散,7-12周岁建议用中效快速散瞳滴眼液——盐酸环喷托酯滴眼液(赛飞杰滴眼液)散瞳验光,13周岁及以上可用常用的快速散瞳滴眼液散瞳验光。

6-10岁儿童眼轴增长量小于0.20mm/年为安全增长范围。小于6岁儿童眼轴增长的安全增长范围应高于此界值,10岁以上者眼轴增长安全年增长应低于此界值。

对于近视度数较高儿童,需拍眼底彩照和做OCT检查

2.特殊检查

(1)视野

(2)视觉电生理:反应视神经和视网膜整体功能

(3)眼底血管造影:有利于进一步明确视网膜、脉络膜情况。

(4)3D磁共振成像(3D-MRI)或B超

有助于判定后巩膜葡萄肿的形态和分级。

(5)遗传筛查

对于眼轴增长过快的近视儿童或父母一方为高度近视的近视儿童,应增加高度近视遗传易感筛查。

六、高度近视的预防与管理

对有高度近视家族史和遗传风险的人群,应早期性基因遗传筛查。

针对近视前期、低度近视期、中度近视期和高度近视期(单纯性高度近视和病理性高度近视)各阶段特征,采取及时、适宜的防控干预手段,推迟近视发病年龄,控制近视进展速度。

比如,戴近视离焦框架眼镜、夜间睡前点0.01%阿托品滴眼液、8周岁以上100度以上近视儿童验配和配戴角膜塑形镜(OK镜)控制近视,控制眼轴增长。

  1. 近视前期(尚未发生近视的儿童青少年):

重要观察项目

3周岁以上儿童常规每6个月查视力,验光,测眼轴长度和角膜曲率。当儿童青少年近视度数持续增长、眼轴增长过快时,应尽快前往规范医疗机构检查。(通常认为学龄儿童每年眼轴增加超过0.2mm是异常)。

防控管理重点:延缓近视发生

提倡儿童增加白天户外活动时间,鼓励每天白天户外活动2 h以上(有确切预防近视作用);加强读写姿态管理,严格限制高负荷近距离学习;合理饮食;保持充足睡眠,控制电子产品使用时长;改善用眼环境,合理调整室内照明和桌椅高度。

每年2 次眼健康检查。低龄或近视风险较高的儿童每隔3 个月查一次。

2.低中度近视期

发现近视时近视度数越高,年龄越小,高度近视发病风险越大。近视度数增加及眼轴增长速度越快,高度近视风险越大。

儿童伴发明显的豹纹状眼底,高度近视风险增大,同时并发其他眼病风险也随之增高。

控制近视:

角膜塑形镜、多焦点软性角膜接触镜、近视防控相关框架眼镜和低浓度阿托品具有一定的近视控制效果,能够延缓35%~80%近视进展。

3.高度近视期

定期检查眼底,监测视功能状态。若伴发2 级及以上的黄斑病变,应及时到规范的医疗机构检查,避免发生不可逆视力损伤,甚至盲。

嘱咐患者防止或减少眼部碰撞,减少重体力劳动及剧烈运动。遇到眼前有黑影、出现闪光感或视力下降时,必须尽快就医,检查视网膜是否有裂孔、脱离等问题。









李晓明
李晓明 副主任医师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眼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