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章文文 三甲
章文文 副主任医师
南昌大学二附院 血管外科

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的诊断和处理

461人已读

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HIT)是一种严重的、由抗体介导的肝素不良反应,典型表现为在开始使用肝素后5-14天血小板计数减少约50%。如合并血栓形成,即为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伴血栓形成(heparin-induced thrombocytopenia with thrombosis,HITT)。HIT 的诊断首先基于病史及临床表现,如既往或正在使用肝素、血小板计数明显下降,伴或不伴血栓栓塞并发症

临床评分辅助诊断

4T’S 评分.jpg

4T′s评分(4T′s HIT Score)是由血小板减少的数量特征、血小板减少的时间特征、血栓形成类型,以及是否存在其他导致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四个要素构成,四项评分相加,根据得分多少确定HIT的临床可能性:≤3分为低度、4~5分为中度和6~8分为高度临床可能性

循证证据表明,4T‘s 评分诊断 HIT 的敏感性较高,具有较高的阴性预测值,低度临床可能性患者可以排除 HIT,不需进一步行 HIT 抗体检测和连续监测血小板计数;对于 4T‘s 评分为中、高度临床可能性患者,推荐检测 HIT 抗体,并持续监测血小板计数

检测肝素/血小板因子4(platelet factor 4,PF4)复合物抗体,即肝素PF4抗体是否阳性

HIT危害

HIT患者虽然血小板减少,自发性出血并不常见,反而有35%-75%的患者会出现血栓栓塞症,严重者甚至导致死亡。因此,HIT 的主要风险是并发血栓栓塞症,预后取决于血栓栓塞症的有无及严重程度。对使用肝素抗凝者应常规监测血小板计数变化,做到早发现,早停药,早治疗。

HIT处理

HITT是肝素类药物罕见的不良反应,病情凶险,诊治延误可能造成严重后果。临床应用低分子量肝素防治血栓栓塞时,一旦患者出现血小板急剧减少、血栓或血栓扩展,应警惕HIT或HITT的可能。对高度怀疑或确诊HIT的患者,应密切监测凝血功能、纤维蛋白原等,无论有无血栓形成,均应改用非肝素类药物(如阿加曲班、磺达肝癸钠等)抗凝治疗,如磺达肝癸钠注射液7.5 mg皮下注射,PLT一般会恢复正常,血栓症状逐渐好转。

文章仅供参考,具体诊疗方案应根据患者情况进行调整

章文文
章文文 副主任医师
南昌大学二附院 血管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