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细胞肺癌,三阴乳腺癌,胰腺癌——新型纳米多肽偶联药物,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中
纳米技术是21世纪战略技术的制高点之一,作为纳米技术在医疗领域的重要应用,纳米药物被看作是制药业未来的“芯片”。国际监管机构的指导文件(Considering Whether an FDA-Regulated Product Involves the Application of Nanotechnology)认为,不仅是具备纳米级尺寸、具备纳米级功能的药物也可能被认定为纳米级药物。当前上市的抗肿瘤纳米药物,包括阿霉素脂质体、伊立替康脂质体、白蛋白紫杉醇等,已成为乳腺癌、胰腺癌等多个领域前线或后线的标准疗法。
什么是纳米多肽偶联药物?
多肽-偶联药物(PDCs)是继抗体偶联药物(ADCs)之后下一代的靶向治疗,由靶向肽、连接子和细胞毒性药物三个重要成分组成(如图)。在体内运输多肽最大的挑战是它们的不稳定性。而将多肽转化为纳米颗粒是提升输送能力的突出方法。纳米多肽偶联药物(NMPDC),与传统的PDC和ADC相比具有以下优势:
1. 安全性好:NMPDC为通过稳定化学键连接的偶联药物,在血液循环过程中稳定性好,可大大降低由于在血液中提前释放毒素而产生的不良反应;
2. 渗透性高:小尺寸中性NMPDC更容易渗透到肿瘤深部并在肿瘤组织中富集;
3. 有效性好:NMPDC靶向肿瘤微环境,在肿瘤微环境中释放毒素,可充分利用旁观者效应杀伤肿瘤细胞,抑制肿瘤生长;
4. NMPDC兼具PDC高渗透性和ADC长循环特性,理论上具有优良的抗肿瘤药效和安全性。

(图片来自于网络)
NMPDC,已成为抗癌治疗的新兴研究领域。
国内试验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正在进行一项纳米多肽偶联药物的临床试验。试验药物为BL0020,是多肽材料和喜树碱类毒素(拓扑异构酶I抑制剂)通过连接子偶联而成的NMPDC。由于小纳米尺寸,电中性的特点,BL0020更易进入并在肿瘤部位富集,并特异性释放毒素,递送效率大幅提升,毒性大幅下降。临床前研究显示,BL0020在胰腺癌、小细胞肺癌、肝癌、乳腺癌以及软组织肉瘤等难治型恶性肿瘤模型中均显示出巨大治疗潜力。
另外,BL0020中的活性物质为喜树碱类拓扑异构酶I抑制剂,喜树碱类毒素具有广谱的抗肿瘤活性,目前已有多款拓扑异构酶I抑制剂(如伊立替康、拓扑替康)和基于拓扑异构酶I抑制剂的抗体偶联药物(ADC,如戈沙妥株单抗(Trodelvy)和德曲妥珠单抗(Enhertu))已在全球多个国家获批用于结直肠癌、胰腺癌、乳腺癌、尿路上皮癌、非小细胞肺癌、胃或胃食管结合部腺癌的治疗。因此,在临床研究中,BL0020也将在包括但不限于小细胞肺癌、胰腺癌、三阴性乳腺癌等多种实体瘤中探索疗效与安全性。
各位患者如有需要,可咨询医科院肿瘤医院GCP中心俞大夫。
本文是俞悦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