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甲功化验TSH(促甲状腺激素)降低要不要治疗?

甲功化验TSH(促甲状腺激素)降低要不要治疗?
甲状腺功能检查,可以说是临床最常用的检查项目之一,促甲状腺激素(TSH)是腺垂体分泌的一种糖蛋白,能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与分泌,是反映甲状腺功能的重要指标。
那么,TSH降低到多少算异常?患者查出TSH降低后要不要治疗?下一步具体应该怎么做?下面一起来学习TSH降低的那些事!
(一)TSH降低是怎么回事?
促甲状腺激素(TSH)可调节甲状腺活动,包括甲状腺激素合成及释放。目前,TSH的检测被广泛应用于甲状腺疾病的初步筛查。
采用敏感的血清TSH测定方法,TSH浓度的变化是反应甲状腺功能最敏感的指标。在查甲功时,如果发现TSH水平降低,可能表明正常的甲状腺功能已经发生改变,很可能发生甲状腺功能亢进。

所谓的甲状腺功能亢进,简称甲亢,是指甲状腺腺体不适当地持续合成和分泌过多甲状腺激素而引起的内分泌疾病。按照发病部位和病因,可分为原发性甲亢和中枢性甲亢;按照甲亢程度可分为临床甲亢和亚临床甲亢。
(二)TSH降低到多少算异常?
甲亢的患病率受调查人群的年龄、性别、种族等因素影响而存在差异。sTSH即敏感TSH,成为筛查甲亢的第一线指标。
甲亢时,患者体内的TSH通常<0.1mU/L。其中,临床甲亢的甲状腺功能特点为血清TSH降低,TT4、FT4、TT3、FT3升高;但亚临床甲亢,仅血清TSH降低,甲状腺激素水平正常。
对于孕产期妇女来说,如果TSH<参考范围下限(或妊娠早期<0.1mU/L),FT4或FT3>参考范围上限,可诊断为甲亢;如果TSH<参考范围下限(或妊娠早期<0.1mU/L),且FT4和FT3正常,则可判断为亚临床甲亢。
(三)TSH降低要不要治疗?怎么治?
TSH下降患者,经确诊为甲亢后,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个体化的治疗方案。目的在于控制甲亢症状,使血清中甲状腺激素水平降到正常,促进免疫监护的正常化。
(1)成人患者
由于临床甲亢对心脏、骨骼和认知功能等均有不良影响,无论患者年龄如何均需要治疗。
对于TSH持续性<0.1mU/L,或年龄≥65岁,或有合并症(心脏病高危因素、心脏病患者、骨质疏松症、未接受雌激素或二膦酸盐的绝经妇女)及有甲亢症状的SH个体都应接受治疗。
对于年龄<65岁,无心血管疾病、骨质疏松等合并症,TSH水平在0.1 mU/L~参考范围下限之间,且无甲亢相关症状的SH患者应暂时观察和随访。
(2)孕产妇
1)已诊断的甲亢患者怀孕
已确诊的甲亢患者一旦发现怀孕,及时进行临床评估,并立即复查甲状腺功能和TRAb,如FT4正常或接近正常,可以停药;TRAb阴性者多为一过性甲状腺毒症,不建议ATDs治疗。
当合并严重的妊娠剧吐时,建议采用支持疗法。
如甲亢需要治疗,优选PTU,MMI是二线选择药物,并告知ATDs导致胎儿畸形的风险。妊娠中晚期如需继续应用ATDs,可以用PTU或MMI。具有手术适应证患者可选择妊娠中期进行手术。
2)孕产期新确诊的甲亢
妊娠6~10周是ATDs导致胎儿畸形的危险期,妊娠10周以前,如需治疗,优选PTU,MMI是二线选择药物。
妊娠期原则上不采用手术治疗甲亢,若病情需要,甲状腺切除术最佳时机为妊娠中期。
(3)儿童和青少年
GD是儿童甲亢最常见的类型。对于临床可疑或已确诊的青少年GD患者,如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包括心动过速、肌无力、双手细颤等,应积极使用β-受体阻滞剂。
ATDs治疗是初诊儿童和青少年GD患者一线治疗,药物首选MMI。
儿童和青少年GD患者,ATDs治疗后如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复发或不能坚持药物治疗,建议改用131I或甲状腺全切术治疗,不建议更换其他ATDs。
儿童和青少年GD患者如果在1~2年的MMI治疗后仍未缓解、或接受长程ATDs治疗的青少年患者,需6~12个月评估病情情况,重新考量适合的治疗方式。
儿童和青少年应避免使用生物制剂类的免疫调节剂。
(4)亚临床甲亢
如患者TSH持续<0.1mIU/L,强烈推荐下列情况接受抗甲状腺治疗:
①年龄≥65岁。
②存在心脏病危险因素或合并心脏病。
③合并骨质疏松症。
④未行雌激素/双磷酸盐治疗的绝经女性。
⑤有甲亢临床表现。
如患者TSH低于正常范围但≥0.1 mU/L,存在下列情况可考虑抗甲状腺治疗:
①年龄≥65岁。
②合并心脏病。
③有甲亢临床表现。
亚临床甲亢治疗需遵循甲亢的治疗原则。131I治疗适用于大多数患者,特别是老年患者及多结节性毒性甲状腺肿、甲状腺自主高功能腺瘤患者。ATD治疗适合病情较轻的患者,可获得较高的缓解率。
写在最后:一定要注意加强甲亢的综合管理,注意监测药物疗效和安全性。减少诱发甲状腺危象的危险因素,预防甲状腺危象发生。患有甲亢性心脏病、Graves眼病的患者,应动态评估病情变化,预防心力衰竭、心律失常、视力急剧减退等严重并发症发生。
来源 医会宝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