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普
发表者:张怀礼 人已读
焦虑、抑郁、迷茫是青春期的孩子经常发生的问题,也是心理门诊经常遇到的问题,一个孩子如果对“生命的意义”、“活着的意义”等问题产生了困惑,向前发展的动力,人生努力的方向就会出现问题,发生焦虑抑郁的概率就会显著增加,需要引起家长的关注。
当孩子向家长提出“活着的意义”之类的问题时,有的家长不知如何回答,要么顾左右而言它,要么根据自己的经验,噼哩叭啦输出一大堆人生哲理,不仅没能解除孩子的困惑,反而可能使孩子更加迷糊,失落、失望之情油然而生。
每个人“活着的意义”是不同的,而且随着生命的发展进程和生长环境的变化,这个问题的答案也是呈动态变化的,在人生的不同发展阶段,每个人都有其相同或不同的使命,那么如何应对孩子提出的这个问题呢?
“活着有什么意义”,是一个空泛的抽象的问题,直接切入这个问题,引出的往往也是抽象的结论,对患者的积极影响有限。从事精神心理障碍、心理咨询与治疗工作30余年,也多次遇到过这个问题,起初也与很多家长、家属一样,企图循循善诱,启发引导孩子积极正面地对待人生,结果发现自己的说教,显白苍白无力,引起了自己的反思。
一个孩子觉得活着没有什么意义,是孩子当下的感受和认知,而形成这个问题的背后,更多的是成长的过程,人生的体验,经历的感受,正是已经发生过,经历过、体验过的这些事情,使孩子慢慢形成了认知偏离,未能从这些经历中获得正向的积极的价值和意义,日积月累形成了活着也没有什么意义的思想,形成了这种消极思想以后,就会在后来的生活事,不断聚集和过滤与消极认知对应的论据。
后来,我再遇到类似的问题时,我就改变了辅导策略,不再直接与孩子直接讨论这个问题,而是转向孩子的成长经历、经历事件,在与孩子共享事件和经历的过程中,引导孩子去发现,去放大经历事件中的价值感、存在感、获得感、满足感,然后引领孩子跳出事件本身,从更高层次重新审视经历过的打击和挫折,理解、共感了孩子曾经的痛苦和悲伤,然后进行对负性事件进行转化,协助孩子从中提取出正面意义。
在孩子认同了家长或心理咨询师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接受他人输出的人生价值观,孩子感受体验到生命进程中成长事件的意义和价值,才愿意为些投入更多的热情和能量,他对人生的消极认知在下降,积极认知成份在上升。总而言之,人是活在具体的情境之中,从背景入手,设身处地,置换身份,感同身心,身心合一,积极视角,发现优势,将引导孩子去体验和感受生活,才能帮助孩子自己去发掘出积极的人生意义,我们只是孩子成长之路上的一个陪伴者,领跑者。
盐城心理医生张怀礼,一个有温度的精神科砖家,专注分享精神心理障碍的康复知识和技能。
本文是张怀礼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发表于:2024-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