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口入路下颌下腺无痕手术发展历史
传统下颌下腺手术切口设计位于下颌骨下缘下1.5-2cm,长度约6cm,有损伤面神经下颌缘支风险,导致口角歪斜,术后面部瘢痕明显,严重影响美观及生活质量。为解决和避免上述面神经损伤及瘢痕问题,国内外学者进行不断探索,试图经口入路行下颌下腺无痕切除。
一、经口入路下颌下腺无痕手术拓荒阶段(1960年)
1960年,英国学者Downton和Qvist首次在英国皇家医学学会学报发表了10例经口下颌下腺切除,主要应用于慢性下颌下腺炎及腺体内结石。该方法切口设计于牙槽嵴顶部,离断下颌舌骨肌附着暴露颌下腺,比较适用于下颌磨牙缺失患者,因为无牙更有利于术野暴露。对于下颌磨牙区有牙患者,因暴露困难,笔者采用下颌下2cm切口,将腺体向上推入口腔,以利于手术切除。虽留有小瘢痕,但是拓荒者们的探索和尝试,为后来者提供思路和方向。

二、经口入路下颌下腺无痕手术沉寂阶段(1960年至2000年)
但经牙槽嵴顶入路技术难度高,与口外入路相比,解剖结构相对复杂,大部分术者不熟悉该区域解剖,而且视野狭窄,光源不足,限制了该技术的发展与推广,因而该技术进入长达40年的沉寂期。
三、经口入路下颌下腺无痕手术苏醒发展阶段(2000年至今)
2000年,美国学者Smith和韩国学者Hong等先后发表经口入路下颌下腺肿瘤切除。不同于Downton,新切口设计于舌下皱襞,这样就避开牙齿对视野的影响,也不需要离断下颌舌骨肌附着。Smith等经过解剖学研究,并将该方法用于两例慢性下颌下腺炎需要摘除腺体者,认为该入路安全有效。同年Hong等将该入路应用于31例需要下颌下腺切除患者,其中3例患者为下颌下腺多形性腺瘤。2007年,韩国学者Hong发表了12例经口下颌下腺肿瘤切除的远期效果,认为该入路适用于下颌下腺良性肿瘤切除,安全有效,尤其是年轻女性及瘢痕体质患者。随后2008年Hong等报道了10年77例经口下颌下腺切除的远期效果,有74%的患者术后有短暂的舌麻木,70.1%的患者有暂时舌运动受限,但这些症状都可自行恢复。2例患者术后出血,1例形成囊肿。认为该入路的主要优势在于无瘢痕并避免面神经下颌缘支的损伤,但与经颈部入路相比,技术难度较高。国内刘楠等于2001年报道了4例内镜下经口底入路下颌下腺切除,认为该入路美观,同时有效避免面神经下颌缘支损伤。但此后并无大宗病例报导。仅有散在病例报道,但无创新和推广,适应证也不明确。
在前人探索的基础上,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三病区团队,近年来采用内镜辅助经口入路下颌下腺肿瘤切除,在保证肿瘤完整切除的前提下,制定个性化手术方案,充分遵循微创无痕原则,最大化保存器官及功能,解除患者对瘢痕及面神经损伤的恐惧,目前已完成近百例手术,是国内乃至世界上开展该技术最多的团队,未来我们会进一步完善并积极推广普及该技术,以期造福更多的患者。
本文是王威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