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普
发表者:钟朝辉 人已读
随着被戏称为“中国肥胖地图”的科研论文《中国肥胖患病率及相关并发症:1580万成年人的横断面真实世界研究》的发表,人们惊讶地发现,北方人比南方人更容易变胖,也更难减肥。在全国范围内,内蒙古、山东和河北位居超重率和肥胖率的前三名,而广东、海南和江西则是全国肥胖率最低的三个省份。
南方人普遍比北方人更为苗条,这是为何呢?
这项研究还发现,在变胖这个问题上,男女有别。无论南方还是北方,男性群体普遍比女性群体更容易出现超重和肥胖问题。全国女性的超重率为27.7%,肥胖率为9.4%,而男性的超重率则高达41.1%,肥胖率达到18.2%。也就是说,男性比女性普遍更容易发胖,这是为何呢?
此外,全国肥胖问题日益严重,有34.8%的人超重,14.1%的人严重肥胖。更令人震惊的是,不仅成年人面临肥胖问题,儿童肥胖情况也不容乐观——中国学龄儿童的肥胖率已达19%,相当于五个孩子中就有一个肥胖,而在40年前,儿童肥胖率仅为2.6%。换句话说,过去40年里,儿童的平均体重一直在攀升,这又是何原因呢?
接下来分别具体分析一下。
首先是为何北方人普遍比南方人更胖:这可能是气候、饮食和生活习惯等多种原因导致的结果。
北方地区气候寒冷,人体在寒冷环境中新陈代谢率较低,更倾向于储存脂肪而非消耗脂肪。此外,在寒冷天气下,人们更倾向于待在温暖的室内,减少户外活动时间和频率,从而活动量减少。毕竟,很少有人能在严寒中冒着感冒的风险进行户外运动。相比之下,南方气候温和,即便是冬天,人们也可以保持相当的运动量。
北方以小麦为主要碳水化合物来源,而南方则以大米为主要碳水来源。此外,三大营养物质——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的摄入比例也有所不同。北方膳食中,约60%以上的能量来自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易致发胖,这很可能是北方人更容易发胖的主要原因。
可见,特定环境下养成的生活习惯是北方人普遍比南方人更胖的根本原因。如果能够想办法降低环境影响,适当改变生活习惯,则有助于北方人减肥。例如,在天气寒冷、不便外出的时候,坚持在健身房进行运动,维持相当的新陈代谢。注意饮食均衡,多吃蔬菜水果,控制碳水摄入,这些健康生活习惯有助于减肥和控制体重。
接下来说说男性普遍比女性更胖的问题。
从生理差异上看,女性面临的发胖问题理论上比男性更严峻,因为女性的身体受雌激素影响较大,雌激素降低后,新陈代谢率也会随之降低,增加了减肥难度。此外,女性通常运动量不及男性,而运动量不足、能量摄入过多是体重超标的两个主要因素。
因此,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女性的肥胖问题比男性更为严重。全国范围内,超重的女性比例高于男性,直到最近十几年,男性的超重和肥胖人数迅速增加,已经超过女性。过去,更年期后的女性更容易有肥胖风险,而目前,最应警惕肥胖威胁的是三十多岁的男性。
这种现象可能与生活习惯和对肥胖的观念有关。女性通常有管理身材的需求,为了保持窈窕身材,会努力控制饮食,增加运动量。对许多女性而言,被称赞“你瘦了”是一种赞美,会令人心情愉悦;相反,听到“又胖了”这几个字,会让人感到沮丧。而男性普遍对体重变化的评价并不敏感。
因此,缺乏管理身材的心理需求使得男性更容易随波逐流,一旦发胖就难以自拔。尤其是进入中年后,快节奏的工作、缺乏足够的运动时间和运动量、不规律的进食习惯(比如不吃早餐或吃得过晚)、喜爱肉类和酒精、偏爱油腻外卖等饮食习惯都是导致男性中年发福的主要原因。
再来分析一下儿童发胖的原因。
与成年人相比,儿童更难自我控制行为,也更难抵御高热量食物的诱惑,如油炸食品和含糖食品。如果家长放任孩子吃垃圾食品,那么孩子很容易体重超标。有研究表明,儿童时期肥胖的人成年后继续肥胖的概率高达88%。这表明,健康的饮食习惯和积极的运动习惯应该从小培养,如果从小就养成发胖的生活方式,长大后很可能继续发胖甚至更胖。因此,为了避免孩子长大后与肥胖斗争,需要从小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
肥胖不仅影响外貌,还关系到健康。肥胖会引发血脂异常、脂肪肝,还会影响胰岛素分泌,大部分肥胖者都有糖尿病前期问题,如果不加以控制,糖尿病前期最终会发展成为糖尿病。由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面临肥胖问题,这些基础疾病正逐渐年轻化。
肥胖还会导致关节问题,因为过重的身体长年压迫关节,导致膝关节和踝关节等关节疼痛。肥胖还会引发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影响夜间睡眠,导致白天精神不振。此外,肥胖与多种癌症相关,是多种癌症的诱因之一。
许多肥胖患者通过减重手术成功减重后,血糖、血脂、血压、关节问题和睡眠问题都得到了有效缓解,甚至有些患者在减重后不再需要服用降糖药和降压药,原本需要置换的膝关节也得到了改善。可见,肥胖确实是许多健康问题的根源,控制体重将使人远离这些疾病困扰。
减肥至关重要,控制体重人人有责。为了自身和下一代的健康,应意识到肥胖的危害,努力改变不健康的生活习惯,远离肥胖,才能远离由肥胖带来的各种问题。
本文是钟朝辉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发表于:2024-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