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ESVS最新版腹主动脉瘤,髂动脉瘤治疗、临床实践指南
2024年ESVS最新版腹主动脉-髂动脉瘤临床实践指南

表1. 证据等级,表2. 推荐等级
流行病学,诊断及筛查
诊断
超声
推荐7(无变化):建议将超声检查作为小腹主动脉瘤的一线诊断和监测。(Ⅰ,B)
推荐8(改动):具有一致卡尺放置的前后平面应被考虑为超声下腹主动脉直径测量的首选方法。(Ⅱa,B)
CTA
推荐9(改动):一旦超声检查达到择期腹主动脉瘤修复术的前后径阈值,建议进行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术(CTA)用于治疗计划和破裂诊断。(Ⅰ,C)
推荐10(改动):建议使用专用后处理软件分析通过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术(CTA)测量主动脉直径;在垂直于主动脉的正交平面中放置一致的卡尺。(Ⅰ,C)
腹主动脉瘤筛查
推荐11(改动):建议在高危人群中进行超声筛查以早期发现腹主动脉瘤*,以减少动脉瘤破裂的死亡率。(Ⅰ,A)
*高危人群的考虑包括疾病流行度、预期寿命、健康情况等。
意外发现
推荐12(无变化):意外发现腹主动脉瘤的患者应转诊至血管外科医生进行评估,除非预期寿命非常有限。(Ⅰ,C)
小腹主动脉瘤患者管理
小腹主动脉瘤监测
推荐13(改动):综合考虑预期寿命、未来修复的适用性和患者偏向,应考虑对男性患者使用超声进行成像监测,主动脉直径25-29 mm的亚动脉瘤每5年一次,腹主动脉瘤直径30-39 mm的每3年一次,腹动脉瘤直径40-49mm每年一次,腹动脉瘤直径>50 mm每6个月一次。(Ⅱa,B)
推荐14(改动):综合考虑预期寿命、未来修复的适用性和患者偏向,应考虑对女性患者使用超声进行成像监测,主动脉直径为25-29 mm的亚动脉瘤每5年一次,腹主动脉瘤直径30-39 mm的每3年一次,腹主动脉瘤直径40-44 mm每年一次,腹主动脉瘤直径≥45 mm每6个月一次。(Ⅱa,C)
推荐15(新增):患有小腹主动脉瘤的患者,如果预期在其预期寿命内无法达到修复的直径阈值,或不适合修复,或倾向于保守治疗,则应考虑停止监测。(Ⅱa,C)
小腹主动脉瘤的药物治疗
推荐16(改动):所有腹主动脉瘤患者都应接受心血管风险因素管理包括戒烟、血压控制、他汀类药物和抗血小板治疗以及生活方式建议(包括运动和健康饮食)。(Ⅰ,B)
推荐17(无变化):建议患有小腹主动脉瘤的患者接受戒烟帮助,以降低腹主动脉瘤生长速度和破裂风险。(Ⅰ,B)
推荐18(新增):小腹主动脉瘤不是使用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的禁忌症。(Ⅲ,B)
体育活动及驾驶
推荐19(新增):不推荐对于患有小腹主动脉瘤*的患者限制运动或性生活。(Ⅲ,B)
*这里的小腹主动脉瘤定义为直径小于70 mm。
择期修复指征
推荐20(新增):不建议无症状的腹主动脉瘤<55 mm的男性患者进行择期修复。(Ⅲ,A)
推荐21(新增):不建议无症状的腹主动脉瘤<50 mm的女性进行择期修复。(Ⅲ,C)
推荐22(改动):腹主动脉瘤直径≥55 mm的男性应考虑择期修复。(Ⅱa,C)
推荐23(改动):腹主动脉瘤直径≥50 mm的女性可考虑择期修复。(Ⅱb,C)
推荐24(无变化):对于显示快速生长(≥10 mm/年)的小型腹主动脉瘤患者,应考虑重新测量当下的动脉瘤直径作为第一项测量。(Ⅱa,C)
推荐25(改动):腹主动脉瘤患者已经达到修复的直径阀值,但最初被认为不适合修复,应考虑继续监测,转诊给其他专家,以优化其健康状态,然后重新评估。(Ⅱa,C)
择期腹主动脉瘤修复术
术前管理
推荐26(新增):在腹主动脉瘤修复术之前,应考虑对整个主动脉、入路和股腘动脉进行常规筛查成像。(Ⅱa,C)
推荐27(新增):在腹主动脉腔内修复术之前,应考虑使用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术进行详细的术前手术计划,包括使用专用的后处理软件分析。(Ⅱa,C)
推荐28(无变化):在腹主动脉瘤修复术之前,稳定型冠状动脉疾病患者不推荐常规转诊进行术前心脏检查、冠状动脉造影、心肺运动试验或常规冠状动脉血运重建的。(Ⅲ,C)
推荐29(无变化):心功能差(定义为代谢当量<4)或具有显著临床风险因素(不稳定型心绞痛、失代偿性心力衰竭、重度瓣膜病和显著心律失常)的患者,建议在择期腹主动脉瘤修复术前转诊(至心内科)进行心脏检查和优化。(Ⅰ,C)
推荐30(无变化):对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接受双重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可以考虑延迟腹主动脉瘤修复术,直到减少到单药治疗后。相反,如果修复术不能推迟,则可以考虑在双重抗血小板治疗下进行主动脉腔内修复术。(Ⅱb,C)
推荐31(改动):择期腹主动脉瘤修复术前不推荐常规肺功能测定或胸部X线检查。(Ⅲ,C)
推荐32(无变化):有肺部并发症风险因素或近期呼吸功能下降的患者应在择期腹主动脉瘤修复术前进行呼吸检查和优化。(Ⅰ,C)
推荐33(无变化):建议在择期腹主动脉瘤修复术前通过测量血清肌酐和估计肾小球滤过率来评估术前肾功能,如果出现重度肾功能损害(估计肾小球滤过率<30 mL/min/1.73m2),则转诊至肾脏科医生。(Ⅰ,C)
推荐34(无变化):肾损害患者在择期腹主动脉瘤修复术前应充分水化。(Ⅰ,C)
推荐35(改动):在择期腹主动脉瘤修复术之前,应考虑通过测量血清白蛋白评估术前营养状况,白蛋白水平<2.8 g/dL作为术前矫正的阈值。(Ⅱa,C)
推荐36(改动):在腹主动脉瘤修复术之前,不推荐对无症状颈动脉狭窄进行常规筛查或对无症状颈动脉狭窄进行常规预防性颈动脉干预。(Ⅱa,C)
推荐37(改动):对于患有腹主动脉瘤和伴随症状性(过去6个月内)50-99%颈动脉狭窄的患者,建议在择期腹主动脉瘤修复术前进行颈动脉介入治疗。(Ⅰ,B)
围术期管理
推荐38(无变化):不推荐在腹主动脉瘤修复术前开始使用β受体阻滞剂。(Ⅲ,A)
推荐39(无变化):接受择期腹主动脉瘤修复术的患者应在术前开始他汀类药物治疗(理想情况下至少在术前四周),并在术后无限期持续治疗。(Ⅰ,A)
推荐40(改动):接受择期开放或血管腔内腹主动脉瘤修复术的患者在围术期应考虑继续使用阿司匹林或噻吩并吡啶类药物(例如,氯吡格雷)。(Ⅱa,B)
推荐41(新增):不推荐接受择期腹主动脉瘤修复术的患者在围手术期接受双重抗血小板治疗或口服抗凝剂治疗。(Ⅲ,C)
推荐42(无变化):所有接受开放式或血管内腹主动脉瘤修复术的患者应接受围手术期全身抗生素预防。(Ⅰ,A)
推荐43(改动):接受择期开放式腹主动脉瘤修复术的患者可考虑进行围手术期硬膜外镇痛或基于导管的持续伤口镇痛,以最大限度地缓解疼痛并最大限度地减少早期术后并发症。(Ⅱb,A)
推荐44(新增):接受择期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的患者相较于全身麻醉可倾向于考虑局部麻醉。(Ⅱb,C)
推荐45(无变化):在开放性腹主动脉瘤修复术中应考虑术中使用血细胞回收和回输。(Ⅱa,B)
推荐46(无变化):在择期开放或血管腔内腹主动脉瘤修复术中,建议术中静脉注射肝素(50-100 IU/kg)。(Ⅰ,C)
推荐47(新增):在开放和血管腔内腹主动脉瘤修复术期间,可以考虑术中使用活化凝血时间(ACT),以测量肝素对个体患者的影响并指导额外的肝素给药。(Ⅱb,B)
推荐48(新增):所有接受择期腹主动脉瘤修复术并被认为存在术后静脉血栓栓塞风险的患者均应考虑进行血栓预防。(Ⅱa,C)
开放修复
推荐49(新增):对于开放性腹主动脉瘤修复术,不推荐常规使用抗菌涂层移植物来预防主动脉移植物感染。(Ⅲ,B)
推荐50(新增):对于开放性腹主动脉瘤修复术,应根据外科医生的偏好和患者因素考虑选择中线或横向、经腹膜或腹膜后切口。(Ⅱa,B)
推荐51(新增):在开放性腹主动脉瘤修补术中,如果重要的侧支血管已经牺牲,则可以考虑分离后重建左肾静脉。(Ⅱb,C)
推荐52(无变化):对于开放式腹主动脉瘤修复术,建议尽可能靠近肾动脉进行近端吻合,以防止剩余肾下主动脉段的动脉瘤发展。(Ⅰ,C)
推荐53(无变化):对于开放式腹主动脉瘤修复术,建议保留至少一条髂内动脉的血流,以降低跛行和结肠缺血的风险。(Ⅰ,C)
推荐54(改动):在开放性腹主动脉瘤修复术中,不推荐常规行肠系膜下动脉重建术,但对于疑似盆腔器官灌注不足和结肠缺血风险的选定病例应考虑应用。(Ⅲ,C)
推荐55(改动):对于开放性腹主动脉瘤修复术,应考虑切口预防性使用经中线剖腹术的补片加固。(Ⅱa,A)
腔内修复
推荐56(新增):对于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应根据髂动脉解剖结构和无偏倚的长期耐久性数据的可用性考虑器械选择。(Ⅱa,C)
推荐57(新增):不推荐在择期手术中进行超器械适应证的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Ⅲ,C)
推荐58(改动):对于基于现有平台用于腹主动脉瘤治疗的新一代覆膜支架(如小口径器械),推荐在前瞻性注册研究中进行长期随访,以确保10年内的器械性能和手术耐久性。(Ⅰ,C)
推荐59(无变化):不推荐在临床实践中常规使用腹主动脉瘤治疗的新技术和新概念,而应仅在研究伦理委员会批准的研究框架内使用,直到进行充分评估。(Ⅲ,C)
推荐60(改动):对于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应根据患者因素和术者偏好考虑经皮穿刺或者切开的选择。(Ⅱa,B)
推荐61(改动):对于经皮穿刺途径的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建议使用超声引导。(Ⅰ,A)
推荐62(改动):对于接受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的患者,应考虑保留较大的副肾动脉(>4 mm)或供应肾脏重要部分(>1/3)的动脉,但不能牺牲足够的锚定区域。(Ⅱa,C)
推荐63(新增):对于接受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的患者,不推荐常规对副肾动脉进行预防性栓塞。(Ⅲ,C)
推荐64(新增):对于接受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的患者,不推荐对肠系膜下动脉、腰动脉进行常规预防性栓塞和非选择性动脉瘤囊栓塞。(Ⅲ,B)
开放修复 vs. 腔内修复
推荐65(无变化):对于大多数具有合适解剖结构和合理预期寿命的患者,腔内修复术应被视为择期腹主动脉瘤修复术的首选治疗方式。(Ⅱa,B)
推荐66(无变化):对于大多数预期寿命较长的患者,开放手术修复应被视为择期腹主动脉瘤修复术的首选治疗方式。(Ⅱa,B)
推荐67(无变化):对于预期寿命有限的患者,不推荐进行择期腹主动脉瘤修复术,无论是开放修复术还是腔内修复术。(Ⅲ,B)
推荐68(无变化):不推荐腹腔镜下腹主动脉瘤修复术。(Ⅲ,C)
围术期并发症
推荐69(新增):建议所有接受开放手术修复术的腹主动脉瘤患者和接受腔内修复术的高风险患者在重症监护室或高依赖病房进行早期术后监测。(Ⅰ,C)
破裂和症状性腹主动脉瘤的管理
术前评估
推荐70(改动):疑似腹主动脉瘤破裂的患者应立即进行胸腹主动脉和入路血管的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成像。(Ⅰ,B)
推荐71(新增):腹主动脉瘤破裂入下腔静脉的腔内修复术后,如果存在与心输出量增加、心力衰竭或肺栓塞相关的内漏,则可以考虑随后对主动脉-腔静脉瘘进行腔内闭合。(Ⅱb,C)
围术期管理
推荐72(改动):对于腹主动脉瘤破裂的患者,推荐采用允许性低血压策略。(Ⅰ,C)
推荐73(无变化):对于接受破裂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的患者,只要患者能够耐受,局部麻醉应被视为麻醉方式的选择。(Ⅱa,B)
推荐74(改动):接受开放或腔内修复术的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腹主动脉瘤破裂患者可考虑在X线透视引导下进行主动脉球囊阻断,以获得近端控制。(Ⅱb,C)
推荐75(改动):如果解剖结构合适,相较于髂动脉-单髂动脉(AUI)器械,接受腹主动脉瘤破裂腔内修复术的患者可考虑使用常规器械。(Ⅱb,C)
推荐76(新增):在允许性低血压期间进行成像的腹主动脉瘤破裂患者接受腔内修复术时,应考虑覆膜支架尺寸(over-size)超过30%。(Ⅱa,C)
推荐77(新增):在破裂腹主动脉瘤修复术中,一旦破裂出血得到控制,应考虑术中给予肝素全身抗凝。(Ⅱa,C)
推荐78(新增):腹主动脉瘤破裂的患者应考虑使用低分子肝素或普通肝素预防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除非有持续出血或具有临床意义的凝血病征象。(Ⅱa,C)
推荐79(无变化):不推荐完全根据评分系统或仅根据高龄,对腹主动脉瘤破裂患者进行姑息治疗。(Ⅲ,B)
开放修复 vs. 腔内修复
推荐80(改动):对于腹主动脉瘤破裂且解剖结构合适的患者,建议将腔内修复术作为一线治疗选择。(Ⅰ,A)
围术期并发症
推荐81(无变化):在对破裂的腹主动脉瘤进行开放或血管腔内治疗后,建议术后监测腹内压,以早期诊断和管理腹内高压或腹腔间隔综合征。(Ⅰ,B)
推荐82(无变化):破裂腹主动脉瘤开放或血管腔内治疗后出现腹腔间隔综合征的患者应行剖腹减压术。(Ⅰ,B)
推荐83(改动):在破裂腹主动脉瘤开放或血管腔内治疗后对腹腔间隔综合征进行减压后的开腹治疗中,应考虑使用真空辅助闭合系统并使用补片介导的牵引和早期腹部闭合。(Ⅱa,C)
推荐84(新增):对于因腹主动脉瘤破裂而接受开放或血管腔内治疗的患者如果怀疑存在结肠缺血,应考虑行乙状结肠镜检查以确诊。(Ⅱa,B)

图1. 破裂腹主动脉瘤开放或腔内修复术后腹腔间隔综合征的管理流程
症状性非破裂腹主动脉瘤
推荐85(改动):对于有症状的非破裂性腹主动脉瘤患者,可以考然后在最佳条件虑进行短暂的快速评估和优化,下(理想情况下在工作时间内)进行紧急修复。(Ⅱb,B)
腹主动脉瘤修复术后长期结局及随访
腹主动脉瘤修复术后的药物管理
推荐86(改动):腹主动脉瘤手术患者应接受术后心血管风险管理包括他汀类药物治疗、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和血压控制。(Ⅰ,B)
腹主动脉瘤修复术后的远期并发症
推荐87(改动):推荐对新发或恶化的下肢缺血的腹主动脉瘤术后患者立即评价移植物相关问题,如肢体扭结或闭塞。(Ⅰ,B)
推荐88(新增):对于接受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治疗的患者,如果存在局限于覆膜支架主体的无症状非阻塞性附壁血栓形成,不推荐干预或升级抗血栓治疗。(Ⅲ,C)
推荐89(新增):接受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治疗的患者,如果覆膜支架内出现症状性、进展性或血流动力学上显著的血栓形成,可考虑进行个体化干预或升级抗血栓治疗。(Ⅱb,C)
推荐90(改动):主动脉移植物或覆膜支架感染的患者应考虑进行根治性治疗,将移植物或覆膜支架完全切除术作为一线治疗。(Ⅱa,B)
推荐91(新增):对于接受感染主动脉移植物或覆膜支架完全切除的患者,应将使用生物移植物材料进行原位重建视为首选修复方式。(Ⅱa,C)
推荐92(新增):对于接受感染主动脉移植物或覆膜支架完全切除的患者,若有体质虚弱、广泛感染或移植物肠瘘的情况,解剖外重建可被视为替代的修复方式。(Ⅱb,C)
推荐93(无变化):对于特定的主动脉移植物或覆膜支架感染的高风险患者,应考虑保守和/或姑息治疗。(Ⅱa,C)
推荐94(新增):对于特定的孤立(局部)主动脉移植物或覆膜支架感染(不涉及念珠菌且不累及肠道)的高风险患者,可以考虑部分移植物切除,而不是根治性切除。(Ⅱb,C)
推荐95(新增):对于主动脉或移植肠瘘的患者,可以考虑辅助广谱抗真菌治疗,直到真菌感染得到确认。(Ⅱa,C)
推荐96(新增):对于接受主动脉移植物或覆膜支架感染治疗的患者若认为其再感染风险高或未实现移植物完全取出时,应考虑长期特异性抗生素治疗。(Ⅱa,C)
推荐97(无变化):对于存在胃肠道出血的主动脉移植物植入患者,推荐及时评估以确定可能的移植物肠瘘。(Ⅰ,C)
推荐98(无变化):对于存在移植物肠痿和出血的患者,可以考虑分期血管腔内支架植入术作为开放手术前的桥接治疗。(Ⅱb,C)
推荐99(新增):对于接受移植物肠痿开放修复术的患者,应考虑由胃肠外科医生评估和处理肠道缺损。(Ⅱa,C)
推荐100(新增):对于因术后新发性功能障碍而苦恼的腹主动脉瘤患者,应考虑转诊至专业团队。(Ⅱa,C)
推荐101(新增):对于既往腹主动脉瘤开放修复术后吻合口旁动脉瘤形成的患者,应考虑感染作为根本原因。(Ⅱa,C)
推荐102(新增):对于既往腹主动脉瘤开放修复术后非感染性吻合口旁动脉瘤形成的患者,应优先考虑腔内修复术。(Ⅱa,C)
推荐103(无变化):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发生1型内漏的患者推荐立即进行再次处理,主要通过血管腔内方法以实现内漏封闭。(Ⅰ,B)
推荐104(新增):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锚定区不满意但无影像可见内漏的患者可考虑进行干预以改善封闭,主要通过血管腔内方法。(Ⅱb,C)
推荐105(新增):对于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近端锚定区不满意的患者,相较于其他血管腔内技术,应优先考虑使用开窗型和分支器械进行近端延伸。(Ⅱa,C)
推荐106(新增):对于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近端锚定区不满意的特定患者,如果手术风险可接受,则可考虑将择期开放手术作为复杂血管腔内介入的替代方案。(Ⅱb,C)
推荐107(改动):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2型内漏的二次介入治疗仅应在存在显著动脉瘤囊增大(与基线相比≥10 mm或使用相同成像模式和测量方法与随访期间的最小直径相比≥10mm)的情况下考虑,主要通过血管腔内方法且前提是排除了包括1型或3型内漏在内的其他原因。(Ⅱa,C)
推荐108(新增):尝试血管腔内治疗2型内漏后动脉瘤仍持续生长的患者应考虑择期开放手术,保留或不保留移植物均可以。(Ⅱa,C)
推荐109(改动):对于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发生3型内漏的患者,推荐立即进行再次干预,主要通过血管腔内方式。(Ⅰ,C)
推荐110(无变化):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动脉瘤囊显著增大(与基线相比≥10 mm或使用相同成像模式和测量方法与随访期间的最小直径相比≥10 mm),标准成像上无可见内漏的患者,应考虑使用替代成像模式进行进一步诊断评价,以排除存在隐匿性内漏或感染。(Ⅱa,C)
推荐111(无变化):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动脉瘤囊显著增大(与基线相比≥10 mm或使用相同成像模式和测量方法与随访期间的最小直径相比≥10 mm),多模态成像后无可见内漏的患者,应考虑覆膜支架再嵌套或转为开放手术修复。(Ⅱa,C)
腹主动脉瘤开放修复术后随访
推荐112(无变化):接受腹主动脉瘤开放手术修复的患者可考虑每五年对整个主动脉和外周动脉进行一次影像学随访。(Ⅱb,C)
推荐113(无变化):推荐接受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的患者使用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术(CTA)进行早期术后成像(30天内)以评估是否存在内漏、组件重叠和锚定区长度。(Ⅰ,B)
推荐114(改动):接受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并基于术后早期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被分层为低并发症风险的患者应考虑在前5年进行低频成像随访。(Ⅱa,C)
推荐115(新增):建议接受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的患者进行长期影像学随访(无论初始风险分层如何),以检测晚期并发症并识别晚期器械失效和疾病进展。(Ⅰ,B)

2. 腹主动脉瘤修复术后长期结局及随访
复杂腹主动脉瘤的管理
复杂腹主动脉瘤修复的定义和指征
推荐116(改动):考虑到修复的适合性、动脉瘤解剖结构和患者偏好,可考虑对患有复杂腹主动脉瘤的患者进行择期修复,瘤体直径阈值为男性≥55 mm,女性≥50 mm。(Ⅱb,C)
复杂腹主动脉瘤的择期修复
推荐117(新增):对于接受复杂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的患者,应考虑限制主动脉覆盖范围,以降低脊髓缺血风险,但不能影响近端锚定区。(Ⅱa,C)
推荐118(新增):在复杂腹主动脉瘤的主动脉腔内修复术中,应考虑使用术中影像融合,以减少辐射暴露、造影剂用量和手术时间。(Ⅱa,B)
推荐119(新增):在复杂腹主动脉瘤的腔内修复术中,可以考虑使用台式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进行完成控制。(Ⅱb,C)
开放修复 vs.开窗或分支技术腔内修复术
推荐120(改动):对于具有复杂腹主动脉瘤和一般手术风险的患者,应根据患者健康、解剖结构和患者偏好考虑开放或腔内修复术。(Ⅱa,C)
推荐121(改动):对于具有复杂腹主动脉瘤和高手术风险的患者,应考虑采用开窗型和分支技术的腔内修复术视为一线治疗。(Ⅱa,C)
平行支架技术
推荐122(改动):使用平行移植物技术(烟囱技术)对复杂腹主动脉瘤进行血管腔内修复术仅应被视为紧急情况下的一种选择,或作为一种补救措施,理想情况下的烟囱数量应≤2。(Ⅱa,C)
新型或辅助腔内技术
推荐123(无变化):对于患有复杂腹主动脉瘤的患者,不推荐在常规临床实践中使用新技术和概念,并且应仅限于研究伦理委员会批准的研究,直到进行充分评估。(Ⅲ,C)
杂交修复
推荐124(新增):通过内脏和肾动脉搭桥(旁路)结合动脉瘤腔内隔绝术的杂交修复术不推荐作为复杂腹主动脉瘤的一线治疗。(Ⅲ,C)
复杂腹主动脉瘤修复中保留肾脏功能
推荐125(改动):对于接受复杂腹主动脉瘤开放修复术且肾上钳夹时间>25分钟的患者,应考虑肾冷灌注。(Ⅱa,C)
推荐126(新增):对于接受复杂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的患者,应考虑通过减少碘造影剂剂量、停用肾毒性药物和确保充分水化来保护肾功能的策略。(Ⅱa,C)
推荐127(新增):对于复杂腹主动脉瘤的腔内修复术,应考虑保留较大的副肾动脉(大于等于4 mm)。(Ⅱa,C)
复杂腹主动脉瘤修复中预防脊髓缺血
推荐128(新增):对于接受复杂腹主动脉瘤开放或腔内修复术的患者,反应性(抢救性)脑脊液引流策略可以考虑为优于常规预防性脑脊液引流。(Ⅱb,C)
破裂复杂腹主动脉瘤
推荐129(改动):对于破裂的复杂腹主动脉瘤患者(或因任何其他原因被视为紧急的患者),应根据患者状态、解剖结构和患者偏好考虑开放手术修复或腔内修复(使用现成的分支覆膜支架、医生改良的覆膜支架、原位开窗或平行覆膜支架)。(Ⅱa,C)
复杂腹主动脉瘤修复术后随访
推荐130(改动):复杂腹主动脉瘤血管腔内治疗后,建议进行长期影像学监测;30天和1年内进行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此后进行个体化监测。(Ⅰ,C)
推荐131(新增):复杂腹主动脉瘤血管腔内治疗后,多普勒超声监测可被考虑选定为患者术后第一年后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监测的替代方法。(Ⅱb,C)
推荐132(新增):对于复杂腹主动脉瘤血管腔内治疗后存在桥接支架闭塞风险的患者,可考虑在术后早期进行双重抗血小板治疗。(Ⅱb,C)
推荐133(新增):对于复杂腹主动脉瘤修复术后分支血管闭塞的患者,应考虑及时评估是否可能进行血运重建。(Ⅱa,C)
髂动脉瘤的管理
小髂动脉瘤的监测和修复指征
推荐134(新增):对于髂动脉瘤患者(髂总动脉、髂内动脉和髂外动脉或其组合),应考虑使用超声进行成像监测;对于直径20-24 mm的动脉瘤,每三年一次;对于直径25-29 mm的动脉瘤,每两年一次;对于直径≥30 mm的动脉瘤,每年一次,同时应考虑预期寿命、未来修复的适用性,伴随的主动脉扩张和患者偏好。(Ⅱa,C)
推荐135(改动):应考虑对直径≥40 mm髂动脉瘤(髂总动脉、髂内动脉和髂外动脉或其组合)患者进行择期修复。(Ⅱa,C)
髂动脉瘤的手术治疗
推荐136(改动):髂动脉瘤修复术的手术技术选择应根据个体患者和病变特征进行考虑。(Ⅱa,B)
推荐137(无变化):推荐在髂动脉瘤的开放手术和腔内修复术中保留至少一条髂内动脉的血流。(Ⅰ,C)
推荐138(无变化):对于需要髂内动脉栓塞或结扎的髂总动脉瘤修复术惠者,如果技术可行,推荐闭塞血管的近端主干,以保留骨盆的远端侧支循环。(Ⅰ,C)
其他主动脉疾病
感染性腹主动脉瘤
推荐139(无变化):感染性腹主动脉瘤的诊断应综合临床、实验室和影像学参数。(Ⅰ,C)
推荐140(无变化):疑似感染性腹主动脉瘤的患者建议静脉注射抗生素治疗;一旦血培养取材之后,即开始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革兰氏阴性杆菌的经验性抗生素治疗,然后根据微生物学检验结果继续靶向针对性抗菌治疗,或在培养物阴性的情况下继续经验性治疗。(Ⅰ,C)
推荐141(无变化):由于感染性腹主动脉瘤高破裂风险,无论动脉瘤大小如何,建议立即手术治疗。(Ⅰ,C)
推荐142(新增):建议将患有感染性腹主动脉瘤的患者转诊至高病例数的血管外科中心进行多学科治疗。(Ⅰ,C)
推荐143(无变化):应根据患者个体化病变特征考虑治疗感染性腹主动脉瘤的手术技术选择。(Ⅱa,C)
推荐144(无变化):根据患者因素、微生物学检验结果和所用手术技术,应考虑对接受感染性腹主动脉瘤修复术的患者进行个体化术后抗生素治疗方案和监测策略。(Ⅱa,C)
炎性腹主动脉瘤
推荐145(新增):当测量炎性腹主动脉瘤直径以确定修复适应症时,不应包括主动脉周围炎症区域或管壁水肿。(Ⅲ,C)
推荐146(无变化):所有有症状的炎性腹主动脉瘤患者都应考虑药物治疗,皮质类固醇是首选的初始治疗。(Ⅱa,C)
推荐147(无变化):患有炎性腹主动脉瘤的患者应考虑在动脉瘤直径>55mm时进行修复,如果解剖结构合适,则应优先采用腔内修复术而非开放手术修复术。(Ⅱa,C)
穿透性主动脉溃疡,假性动脉瘤,壁间血肿,孤立性夹层和囊状动脉瘤
推荐148(改动):对于无并发症的穿透性主动脉溃疡、孤立性夹层或腹主动脉壁内血肿的患者,应考虑保守治疗,给予最佳药物治疗并持续监测。(Ⅱa,C)
推荐149(改动):患有假性动脉瘤或复杂性穿透性主动脉溃疡、孤立性夹层或腹主动脉壁内血肿的患者应考虑手术治疗,最好通过血管腔内方法。(Ⅱa,C)
推荐150(无变化):穿透性主动脉溃疡和囊状(偏心型)腹主动脉瘤可考虑早期手术治疗(开放或血管腔内),择期修复的直径阈值低于标准梭形腹主动脉瘤。(Ⅱb,C)
伴随恶性肿瘤
推荐151(无变化):不推荐腹主动脉瘤伴发癌症的患者采用与非癌症患者不同的预防性动脉瘤修复适应症(阈值直径),包括化疗病例。(Ⅲ,C)
推荐152(无变化):对于具有修复适应症和伴随恶性肿瘤的巨大或症状性腹主动脉瘤患者,应考虑采用分期手术方法,首先进行腔内修复术,以便在最短时间内治疗恶性肿瘤。(Ⅱa,C)
推荐153(无变化):合并癌症的患者应考虑在腹主动脉瘤修复术后延长低分子量肝素预防治疗长达4周。(Ⅱa,C)
遗传性综合征
推荐154(改动):腹主动脉瘤患者如果有可疑的潜在遗传原因,如早发(<60岁)或阳性家族病史,或有单基因综合征相关的身体特征,建议进行遗传评估。(Ⅰ,C)
推荐155(无变化):推荐怀疑有潜在遗传原因的主动脉疾病患者转诊至有高度专业化多学科主动脉团队的血管外科中心。(Ⅰ,C)
推荐156(新增):血管性Ehlerse-Danlos综合征患者推荐使用celiprolol(塞利洛尔)进行预防性治疗。(Ⅰ,B)
推荐157(无变化):对于疑有结缔组织疾病和腹主动脉瘤的年轻患者,开放手术修复是首选。(Ⅰ,C)
推荐158(新增):对于具有潜在遗传原因的腹主动脉瘤患者,考虑修复的阈值直径应根据潜在遗传学和解剖结构进行个体化。(Ⅰ,C)
共同决策
推荐159(新增):应与患者对话讨论腹主动脉瘤筛查、监测和正在考虑修复的大型无症状腹主动脉瘤的管理,促进共同决策。(Ⅰ,B)
推荐160(新增):建议考虑使用决策支持工具来帮助患者决定是否考虑修复腹主动脉瘤。(Ⅱa,A)
参考文献
[1] Anders Wanhainen, Isabelle Van Herzeele, Frederico Bastos Goncalves, et al. Editor‘s Choice -- European Society for Vascular Surgery (ESVS) 2024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on the Management of Abdominal Aorto-Iliac Artery Aneurysms, European Journal of Vascular and Endovascular Surgery, 2024 Feb;67(2):192-331. doi: 10.1016/j.ejvs.2023.11.002.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