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髓母细胞瘤复发特征及挽救治疗进展
髓母细胞瘤是儿童最常见的颅内恶性肿瘤。多发生于小脑,可侵犯到第4脑室,沿脑脊液播散到脊髓和颅内。
髓母细胞瘤的标准治疗是手术、放疗、化疗的综合治疗。手术要最大程度地切除肿瘤,同时要最大程度地保存正常的脑组织功能。放疗要进行全脑全脊髓的放疗。化疗可以采用“DDP+VCR+CCNU”或“DDP+VCR+CTX”方案,疗效相近,副作用有所差别。
经过规范治疗,目前标危患者的5年生存率超过80%,高危约60%。
尽管髓母细胞瘤疗效较好,但仍有一部分病人会复发。
复发病人特征
◆复发率:
复发率大小跟患者诊断时的年龄有关。3岁以上发病的患者复发率约20%,3岁以下则30~40%。
不同年龄复发率的差异非年龄本身所致,而是因为不同年龄的一线治疗不同所致。
◆复发时间:
髓母细胞瘤患者复发的中位时间是诊断后的1~2年。其中3岁以下比3 岁以上的相对较早,高危早于标危。
复发时间还与分子分型有关,G4型复发较晚,G3型进展迅速。
此外,远期复发少见,但10年以上复发的病例也有报道。
◆解剖特征:
髓母细胞瘤患者复发时,约60%在原来肿瘤的部位复发,约80%会发生转移。转移常为多灶性,多累及软脑膜、软脊膜和蛛网膜下腔。
复发部位还与分子分型有关,SHH型在原来部位复发多见,G3和G4型则转移复发多见。
◆复发后生存:
髓母细胞瘤复发后的中位生存期仅约1~2年。与分子分型也有关,G4型及WNT型复发后生存时间更长。
最近有研究报道了93例复发的髓母细胞瘤,尽管经过积极的治疗,5年总生存率仅约8%,预后很差(Cancers, 2022)。
复发后治疗进展
髓母细胞瘤复发后的治疗也是以手术、放疗、化疗为主,根据首次治疗及复发情况来选择。
◆手术:
总的来说,复发后再次手术获益低。其中在后颅窝局部的复发获益最大,可以迅速解除压迫,缓解症状。
手术还可以重新活检进行鉴别诊断,看看是否髓母细胞瘤复发还是并发了其他肿瘤,例如胶质瘤。
手术还可以获得肿瘤组织,做基因检测,指导治疗。
◆放疗:
既往未接受过放疗的病人,复发后参考初治高危患儿进行放疗,获益大。
对于既往已接受过放疗者,再次放疗仍有获益。因为现在放疗技术发展较快,很多新技术可以应用于临床。
与广泛转移的患者相比,仅有局部复发者获益相对较大。
◆化疗:
复发后仍需化疗,一般采用含伊立替康、替莫唑胺、依托泊苷、卡铂等方案,确定能改善生存。
目前资料显示,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支持下的大剂量化疗对复发髓母细胞瘤疗效差,毒性大,不建议使用。
◆节拍化疗和鞘内化疗:
节拍化疗即小剂量化疗药联合非化疗药物频繁给药,起抗肿瘤血管生成、调节免疫微环境等作用。鞘内化疗是把药物注入脑脊液里进行化疗。
最近,欧洲研究有项研究采用“沙利度胺/塞来昔布/非诺贝特”与“环磷酰胺/依托泊苷”交替口服,静脉注射贝伐珠单抗,脑室内交替注射依托泊苷和阿糖胞苷,治疗了40例复发的髓母细胞瘤患者。全组的5年无进展生存率为24.6%,而一线治疗后超过一年才复发的患者5年无进展生存率高达66.7%,是值得推荐的挽救治疗方法(JAMA ONCOL, 2023)。
◆靶向治疗:
• 贝伐单抗:
美国儿童肿瘤组(COG)的一项随机对照研究,在“伊立替康/替莫唑胺”化疗的基础上加用抗血管的贝伐单抗,疗效得到明显提高(Pediatr Blood Cancer, 2021)
• Smoothened蛋白抑制剂:
分子分型为SHH型的患者Smoothened蛋白表达率较高,有研究将Smoothened蛋白抑制剂索尼吉布(sonidegib)或维莫德吉(vismodegib),能提高疗效。
•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DK)抑制剂:
有研究显示,CDK抑制剂瑞博西尼(ribociclib)对所有非WNT型的复发髓母细胞瘤有效。
◆免疫治疗:
• PD1抑制剂:
SHH型的髓母细胞瘤的PD1表达和浸润免疫细胞数量都较高,适合使用PD1抑制剂进行免疫治疗。而其他类型因这些指标表达较低,不建议使用。
• CAR-T:
在G3型髓母细胞瘤的动物模型研究发现,将A型肝配蛋白受体2(EphA2)单特异性CAR-T细胞注入脑室,能有效杀灭肿瘤细胞。
• 脑室内放射免疫治疗:
髓母细胞瘤也有神经节苷酯(GD2)的表达,将131I标记的GD2单抗3F8进行脑室注射有效。
而Lu-DTPA-omburtamab靶向髓母细胞瘤的免疫检查点共抑制受体B7家族的成员B7-H3,脑室注射有效。
总之,复发髓母细胞瘤预后很差。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新疗法涌现出来,将来有可能为髓母细胞瘤复发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本文是甄子俊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