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殖免疫”之我谈
经常会有人问我,为何你们科室叫生殖免疫科?而不叫流产科、保胎科、内分泌科?
仔细回想,其实人生有很多偶然和必然,任何一段走过的路都是今后的宝贵财富。博士期间我有幸跟随我国妇产科生殖免疫的创始人林其德教授学习,亲眼目睹仁济西院内面带焦灼无奈而又满怀期盼的患者和家属,他们提前好多天,披着军大衣、带着小凳子,为的就是等着挂林教授明天后天的号,为的就是想顺顺利利把孩子生下来,不再反复流产。
我也意识到这部分病人和家属的不易,而一位医生哪怕医术再卓越,也无法解决这么多病人的需求。博士毕业来到一妇婴,在时任院长段涛教授的支持和鼓励下,我单枪匹马开设了“习惯性流产”专病门诊。短短几年时间,我帮助很多自然流产五次、六次,甚至十次以上的女性圆了做妈妈的梦(搜索阅读《苦尽甘来》、《只要你愿意,我们风雨兼程》),一传十、十传百,越来越多习惯性流产的女性从天南海北来到一妇婴寻求治疗。
我孤军奋战到极限,段涛院长亲自坐镇,提出组建团队,分级诊疗,建立亚专科。但科室名字该怎么取?我纠结良久。导师说过:其实人体免疫系统会排斥外来物,就像移植排斥。正常妊娠状态时,母亲的免疫系统会保护胎儿,不会排斥胎儿这种半同种异体移植物,这是一个免疫平衡状态。倘若这种免疫平衡状态被打破,母体就会排斥胚胎的着床、植入,影响正常妊娠的建立,所以有些人就表现为不孕、自然流产、胎死宫内等等情况。这就是广义的“生殖免疫学”。
于是,在段涛院长的推动下,科室正式命名为“生殖免疫科”, 诊疗的患者群体主要是:不孕不育、胚胎移植失败、生化妊娠、复发性流产、胎儿宫内发育迟缓、羊水减少、胎死宫内等在求子之路上遇到重重困难的女性。“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我们为了帮助这些焦虑和心碎的女性,会细致系统全面帮她们梳理病史,病因筛查,明确诊断后进行精准规范的治疗。现在已经形成门诊、超声和实验室诊断,集医疗、教学、科研和互联网医疗于一体的10人以上年轻团队。
随着近些年来环境因素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生育年龄的延迟,这部分群体的发病率逐渐呈现上升趋势,保胎门诊和“生殖免疫”门诊在大大小小的医院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是 “生殖免疫”这个名字逐渐被大众狭义化,部分医生认为“生殖免疫”就是看免疫问题,很多患者也是趋之如骛,经常会要求查查免疫。
医生,试管医生让我来查免疫!
医生,早产医生让我来查免疫!
医生,我什么都查了,你帮我查查免疫,我到底有没有免疫问题?
医生,你说我没有免疫问题,那我问题出在哪里?
医生,我所有免疫的用药都用了,怎么还是失败了呢?
......
其实,不孕不育、胚胎移植失败、生化妊娠、复发性流产、胎儿宫内发育迟缓、羊水减少、胎死宫内等这些患者的病因实在是太复杂,可以包括遗传、内分泌、解剖结构、感染、免疫和易栓等因素,“免疫”其实只是原因之一,占比20%左右,不是每个人都有免疫问题,不是每个人都要免疫治疗。而是要通过系统病因筛查,明确诊断后进行精准治疗,才能保障母亲不会排斥半同种异体移植物——胎儿这样的一个人类奥妙的“生殖免疫”事件。

反复妊娠丢失的病因分类
因此,你我她的经历相同,但具体的病因有相同、也有不同,不是每个患者都要吃阿司匹林、强的松、羟氯喹,也不是每个患者都要注射低分子肝素和免疫球蛋白。所以,希望大家能够理性看待“生殖免疫”,不要把“生殖免疫”妖魔化和神化!
本文是鲍时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