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进“肉跳”背后的秘密
你是否出现过身上某块肌肉突然跳动,甚至肉眼可以直接看到的情况,上网一查竟可能是运动神经元病(“渐冻症”),把自己给吓坏了。那么“肉跳”到底是什么,一定就和运动神经元病相关吗?为解答这一系列疑惑,今天就带大家走进“肉跳”的秘密。

01
“肉跳”是什么
肌肉通过无数个肌细胞共同收缩或松弛产生运动。“肉跳”,顾名思义就是肌肉的跳动,医学称之为肌束颤动,是一群肌肉细胞无规律、不随意地收缩引发的。当束颤位置较表浅或出现频率较多时便可通过肉眼观察到,多发生于面部和四肢。肌肉细胞收缩除了可导致肌束颤动,还可引起肌肉痉挛、震颤等,但这些和我们今天所说的“肉跳”并不一样。肌肉突然不自主的强烈收缩称为肌肉痉挛,俗称“抽筋”,发作时常疼痛难忍,多与缺钙、受凉和局部神经血管受压有关;连续而有节律的收缩与松弛称为震颤,俗称“抖动”,多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一个症状。
02
“肉跳”的原因有哪些
1. 生理情况
大约 70% 的正常人曾经历过“肉跳”,多见于剧烈运动,焦虑、失眠、疲劳,使用烟草或咖啡因等情况,但此类“肉跳”一般呈一过性,诱因去除后,“肉跳”症状很快减轻或消失。若频繁发生,在排除器质性损害后可考虑良性肌束颤综合征,这种“肉跳”可能会让人心烦,但不伴有肌无力及萎缩,可发生于身体的任何部位,但常见于面部以及四肢,且多在静息时出现,运动时较少见,不会进展为其他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
2. 病理情况
神经肌肉损害引起的“肉跳”情况较重且往往只是其中的一个症状,一般不单独出现。
(1)运动神经元病:其中最常见的是肌萎缩侧索硬化,俗称“渐冻症”,是一种罕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其受累部位包括上、下运动神经元,“肉跳”常发生在上下肢肌肉,且多伴有肌肉无力和萎缩或者言语不清等症状。还有其他类型的运动神经元病,如脊髓性肌萎缩症,肯尼迪病和进行性脊肌萎缩等,这些疾病也可以出现“肉跳”,但也常常伴有明显的肌肉无力和萎缩等其他症状。
(2)神经根病变:脊柱内或邻近脊柱的病变压迫神经根,如颈椎病、腰椎病等均可引起相应神经支配的肌肉跳动,常伴疼痛和节段性神经功能障碍等。
(3)周围神经病:如单神经卡压综合征、糖尿病或酒精中毒等导致的多发性周围神经病,也可以出现相应受累神经支配范围的肌肉的“肉跳”,但这些病也常常合并不同程度的感觉障碍、疼痛、肌无力和肌萎缩。
(4)周围神经过度兴奋综合征:是源自运动神经纤维异常自发放电的一组疾病,其中原发性周围神经过度兴奋综合征包括 Morvan 综合征、Isaacs 综合征和痉挛 - 束颤综合征,具有广泛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除有“肉跳”以外,还常伴有肌肉抽搐、痉挛、僵硬和疼痛,甚至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如多汗、过度流泪流涎等。其中 Issacs 综合征中最具特征性的症状是在四肢可见皮肤下肌肉蠕虫移动样外观。
03
何种“肉跳”应警惕“渐冻症”
“渐冻症”伴有“肉跳”,但更为重要的症状是肌无力、肌肉萎缩,或者说话吐词不清以及饮水呛咳、吞咽困难等。值得注意的是肌无力不是乏力,乏力常常是指自己感受到肢体的酸软,但是可以完成相应的动作。肌无力是确切地完成不了一些动作,即使是无力的早期,也会无法完成一些精细动作,比如不能自己剪指甲、不能拧开瓶盖、走路拖鞋会掉或迈不上楼梯等。渐冻症的“肉跳”早期可局限于单个肢体,多不伴疼痛麻木等感觉异常。“渐冻症”需要专业的神经科医生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全面查体,通过肌电图检查、实验室检查以及影像学等相关检查,排除其他疾病后,才能诊断。实际上,单纯肉跳不伴肌肉无力并不是渐冻症,而且渐冻症发病率极低,只是由于冰桶挑战,以及霍金等有影响力的患者提高了该病的曝光率,加上对渐冻症的恐惧和焦虑情绪,才产生肉跳等于渐冻症的感觉。
04
发生“肉跳”现象该如何应对
出现“肉跳”我们不必恐慌,大多数是疲劳、精神压力大等因素造成的正常生理现象,可通过适量运动调整心态、缓解压力;调整饮食,促进身体健康;保证充足的睡眠,放松身心;同时限制咖啡因摄入量来缓解“肉跳”,若实在担心或症状严重,尤其是出现肌肉无力、萎缩等情况应及时到神经内科就诊。
关注身体是好事,切莫惊恐慌了神!吃好睡好心情好,“肉跳”大抵不复还。
摘引自: 健康世界杂志
文/温湘晋 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
陈永平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内科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