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王智钧 三甲
王智钧 副主任医师
东莞市厚街医院 疼痛科

头痛 偏头痛 我有绝招

307人已读

很多人长期遭受头痛 偏头痛的折磨,长期靠吃止痛药度日,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工作。其中大部分的头痛偏头痛检查下来都没有器质性病变。

我在治疗中摸索到一条行之有效标本兼治的方法——针刺治疗。有需要的朋友可以来线下治疗。


先了解一下百度回来的科普知识:

偏头痛

就诊科室:神经内科、急诊科、疼痛科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治疗

预后

日常

概述

偏头痛是反复发作的慢性神经血管性疾病。

表现为单侧或双侧搏动性头痛,多发生于偏侧头部。

成年女性患病率较高。且本病受遗传因素影响。

经药物、心理治疗后一般预后良好。

定义

偏头痛是反复发生并伴有多种神经系统表现的常见的原发性头痛。表现为单侧或双侧搏动性头痛,多发生于偏侧头部,常伴有恶心、呕吐、畏声、畏光等表现。偏头痛可见于各年龄人群,成年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可通过药物治疗、心理辅导、良好的生活习惯、中医治疗等多种方式进行治疗或缓解病情。

流行病学

各国报道的年患病率,女性为3.3%~32.6%,男性为0.7%~16.1%。

偏头痛可发生于任何年龄,首次发病多于青春期,随年龄增长,偏头痛的患病率逐渐增高,至40~50岁时达到高峰,其后患病率逐年降低。

青春期之前男女患病率相差不大;青春期后,女性患病率增高,为男性患者的2~3倍。

城市地区人群患病率高于农村地区。

类型

根据国际头痛分类标准第3版分类

无先兆偏头痛:最常见的偏头痛类型,只有偏头痛,无明显的神经系统先兆症状。

先兆偏头痛:包括典型先兆偏头痛性头痛、脑干先兆性偏头痛、偏瘫性偏头痛和视网膜性偏头痛。

慢性偏头痛:2%~3%的无先兆偏头痛会因为各种原因发展为慢性偏头痛。

偏头痛并发症:包括偏头痛持续状态、无梗死的持续先兆、偏头痛性脑梗死和偏头痛先兆诱发的痫性发作。

很可能的偏头痛:包括很可能的无先兆偏头痛和很可能的有先兆偏头痛。

与偏头痛可能相关的发作性综合征:包括复发型胃肠功能紊乱、良性阵发性眩晕和良性阵发性斜颈。

病因

偏头痛的病因目前尚不明确,但与遗传、饮食、内分泌以及精神因素等因素有一定的关系。

直接原因

遗传因素

关于偏头痛的研究中发现,偏头痛具有明显的家族遗传史,约60%的患者有阳性家族史。

先兆偏头痛的遗传影响强于无先兆偏头痛。

偏瘫性偏头痛和脑干先兆偏头痛的患者遗传因素最明显。

内分泌和代谢因素

与女性激素分泌相关,成年女性偏头痛发作多在经前期或经期发作。

妊娠期、更年期后可发作减少或消失,但女性生育后仍复发。

神经细胞兴奋性紊乱

近年来有研究发现偏头痛的发生可能与大脑神经细胞的兴奋性紊乱相关,神经系统兴奋性基因突变,可能引起偏头痛发作。

卵圆孔未闭

经研究发现卵圆孔未闭与偏头痛的发作密切相关,因卵圆孔未闭发生的异常左右分流,导致小血栓进入脑循环,从而引起偏头痛。

其他因素

偏头痛常见的诱发因素如下。

内分泌因素:月经来潮、排卵、口服避孕药、激素替代治疗。

饮食因素:酒精、咖啡、浓茶、富含亚硝酸盐的肉类、味精、天冬酰苯丙氨酸甲酯、巧克力、干酪、饮食不规律。

心理因素:紧张、应激释放(周末或假期)、焦虑、烦恼、抑郁。

自然/环境因素:强光、闪烁等视觉刺激、气味、天气变化、高海拔。

睡眠相关因素:持续性失眠、入睡困难、睡眠不足、睡眠过多、多梦等。

药物作用:硝酸甘油、西洛他唑、利血平、肼苯达嗪、雷尼替丁等。

其他因素:头部创伤、强体力活动、疲劳等。

症状

典型症状

根据偏头痛的临床发作表现,偏头痛的发作可分为前驱期、先兆期、头痛期和恢复期,但并非所有患者或所有发作均具有上述四期。

前驱期

头痛发作前的几小时至几日,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以下情况。

激惹、易怒、烦躁不安。

疲乏、无力、注意力不集中。

活动量减少。

情绪变化大。

食欲改变。

打哈欠。

颈部发硬或背部疼痛。

二便较日常出现变化,如便秘或尿量增加等。

先兆期

先兆症状一般在5~20分钟逐渐出现,持续不超过60分钟。

视觉性先兆,最常见,患者眼前可出现闪光性暗点,如视线对准某一个地方的时候出现Z形闪光点、暗点或眼前发黑,甚至视物模糊;感觉性先兆,面部和上肢出现针刺感、麻木感或蚁行感等症状表现;语言性先兆,较少发生,可表现为语言障碍,如突然不能说话。

在到达高峰后可出现搏动性头痛,可为单侧、双侧或交替形式出现,疼痛时多为钝痛。可伴有面色苍白、恶心、畏光(害怕光线刺激)、旋转型眩晕等症状,发作严重时可伴有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无咖啡样、酸味等气味改变,非喷射状呕吐。

头痛期

头痛的发生多以单侧为主,可左右交替发生,约40%为双侧头痛,持续时间为4~72小时,发生频率因人而异。

疼痛通常表现为一侧眶上、眶后或额颞部位的钝痛,也可位于前额、枕部或枕下部。

头痛程度多为中度或重度,以搏动性头痛为特点,活动后可以加重。

常伴有食欲减退,大部分患者伴有恶心、呕吐。

对光线、声音和气味敏感。

常出现一过性或持续性耳鸣,多为单侧嗡嗡的耳鸣,可有听力下降。

恢复期

头痛一般在持续24小时后可自行缓解,但患者可能表现为以下情况。

疲乏、筋疲力尽。

易怒、不安。

注意力不集中。

头皮触痛。

欣快、抑郁或其他不适。

其他症状

儿童偏头痛类型中,部分患者可能表现不是头痛,而是其他周期性发作的症状。

周期性呕吐。

腹型偏头痛(腹痛和偏头痛同时存在或交替存在)。

儿童良性阵发性眩晕。

并发症

偏头痛持续状态:偏头痛症状持续72小时以上不缓解的持续性头痛状态。

无梗死的持续先兆:先兆症状表现为持续性单侧或双侧肢体感觉障碍或者运动障碍,需排除脑梗死的发生。

偏头痛性脑梗死:偏头痛严重时可能造成脑梗死病灶,出现肢体感觉障碍、运动障碍、语言障碍等。需进行影像学检查确认梗死病灶和梗死面积。

偏头痛先兆触发的痫性发作:偏头痛发作前出现先兆症状,伴有烦躁、交感神经兴奋,可能会引起癫痫发作。

就医

就医提醒

偏头痛的诊断依据依赖于患者对症状的描述,如以前有偏头痛病史,应养成写头痛日记的习惯,有助于医生了解病情,就诊时携带最近的诊断结果、常用药物、头痛日记等。

需近日及时就医的情况

出现偏头痛症状持续72小时未缓解。

出现疑似脑梗死、癫痫等并发症时。

出现搏动性头痛,行走、打喷嚏、咳嗽等头痛加重时。

头痛伴有恶心、呕吐、出汗、畏光、畏声等症状。

因头部创伤引起头痛时。

年龄超过50岁的新发头痛。

突发的原因不明的头痛伴发热等症状。

肿瘤或艾滋病患者出现的新发性头痛。

头痛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时。

就诊科室

神经内科、急诊科、疼痛科。

诊断依据

医生根据既往病史,头痛、恶心等典型症状,体格检查,血常规等实验室检查,头部CT、MRI、脑电图等影像学检查进行诊断。

相关检查

体格检查

主要检查患者精神状态,是否意识清醒、是否有语言、运动障碍、是否发热、确定疼痛部位及疼痛性质。根据症状及病史,医生通常可以判断是否存在偏头痛。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用于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头痛,如颅内感染或其他系统性疾病。如头痛伴发热时,应进行血常规检查。

影像学检查

头部CT、MRI

进行头部CT、MRI检查是为了解头痛是否源于颅内器质性病变的主要手段。

头部CT对于脑出血、脑外伤、脑部肿瘤等诊断方面有突出优势。

头部MRI对于脑缺血性疾病、脑血栓、动静脉畸形、硬膜外及硬膜下血肿、脑膜病变、脑炎、脑脓肿等方面更具优势。

脑电图

偏头痛患者发作期间,脑电图可有轻度异常。

主要用于有意识障碍或疑有癫痫发作的偏头痛患者。

腰椎穿刺

对于突然发生的严重头痛、新发性剧烈头痛,如果CT正常,为排除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感染、脑膜癌病等所导致的头痛,可能会使用腰椎穿刺。

鉴别诊断

紧张性头痛

相似症状

两者均可有头痛症状。

鉴别依据

紧张性头痛表现为不定时疼痛,多为双侧轻中度疼痛,可伴食欲减退,对光线、声音可有轻度不适。

丛集性头痛

相似症状

两者均可有头痛症状。

鉴别依据

丛集性头痛多无家族病史,疼痛部位固定,为单侧眶部、眶上、颞部疼痛,持续时间为15分钟至3小时,本病有反复密集发作的特点,疼痛程度为重度或极重度,表现为同侧结膜充血、流泪、鼻塞、流涕、眼睑水肿、额面部出汗、瞳孔缩小、眼睑下垂等症状。

睡眠头痛

相似症状

两者均可有头痛症状。

鉴别依据

睡眠头痛多无家族史,醒后头痛持续15分钟至3小时,疼痛部位多双侧疼痛,睡眠时发生中重度头痛并因之醒来,表现可有恶心、呕吐、畏声、畏光症状。

月经性头痛

相似症状

两者均可有头痛症状。

鉴别依据

月经性头痛多无家族病史,疼痛持续时间可达4~5日,与月经周期相当,疼痛部位多单侧疼痛,疼痛程度为中重度疼痛。表现为于月经期间出现头痛,可有恶心、呕吐、畏光、畏声症状。

治疗

治疗原则

因偏头痛现无法根治,只能控制或减轻偏头痛急性发作次数,缓解症状,预防频繁发作。

一般通过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针灸、推拿、按摩、生物疗法等)、心理辅导、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等来控制病情。

药物治疗

急性发作期治疗

非甾体抗炎药物

具有抗炎、镇痛作用,适用于轻中度疼痛。

常用药物包括阿司匹林、布洛芬、萘普生、双氯芬酸、对乙酰氨基酚等。

不良反应主要包括胃肠道反应及出血危险。

禁忌证对本药或同类药过敏者、活动性溃疡、血友病或血小板减少症、哮喘、出血体质者,孕妇及哺乳期女性。

阿片类药物

不作为常规推荐,仅适用于其他药物治疗无效的严重头痛者。

肠外阿片类药物,如布托啡诺,可作为偏头痛发作的应急药物,即刻镇痛效果好。

阿片类药物有成瘾性,可导致药物过量性头痛并诱发对其他药物的耐药性,必须遵医嘱使用。

曲坦类药物

可缓解头痛和其他伴随症状,预防头痛发作。

常用药物包括舒马曲坦、佐米曲坦、那拉曲坦、利扎曲坦等。

禁忌证包括高血压、心脏病、心绞痛、心肌梗死、雷诺综合征、周围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或卒中、妊娠期及哺乳期女性、12岁以下儿童、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存在多种血管危险因素、不能与麦角类或MAO抑制剂(停用未满2周)同服等。

麦角类药物

收缩脑血管,减少脑动脉搏动。适用于各种程度的偏头痛。

常用药物包括酒石酸麦角胺、双氢麦角碱等。

禁忌证包括妊娠期及哺乳期女性、12岁以下儿童、控制不良的高血压、心脏病、心绞痛、心肌梗死、雷诺综合征、周围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TIA或卒中、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存在多种血管危险因素。

促胃肠运动药物

可以促进胃肠运动,具有减少恶心、呕吐、镇痛和促进镇痛剂吸收的作用,可与镇痛剂合用。

常用药物包括甲氧氯普胺、多潘立酮片等。

可有腹泻、腹痛、口干、皮疹及倦怠、头晕等不良反应。

预防性治疗

使用预防性治疗的目的是降低发病频率,减轻发作程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常用药物如下。

β受体阻断剂:在偏头痛预防性治疗方面效果明确,如普萘洛尔、美托洛尔、比索洛尔等。

钙通道阻滞剂:如维拉帕米、氟桂利嗪。

抗癫痫药:如丙戊酸、托吡酯。

抗抑郁药:如阿米替林。

其他药物:含有核黄素、辅酶Q10、镁盐复方制剂对预防偏头痛发作有效,可减少偏头痛的发作频率。

具体用药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心理治疗

进行心理辅导,积极开展健康教育,确立科学的防治观念,明确偏头痛可控可治。

教育患者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按时休息、适量运动、规律饮食等。确定和避免引发头痛的诱因。

鼓励患者记录头痛日记,记录头痛发作时间,持续时间、疼痛部位及频率、是否有用药习惯等,对治疗评估和防治效果有积极意义。

中医治疗

偏头痛属于中医“头风”“脑风”等范畴,针灸、推拿治疗偏头痛有一定疗效。头面部和颈项部的不同穴位推拿按摩常可以缓解疼痛。中医治疗偏头痛已有几千年历史,中西医结合治疗通常效果更佳。

其他治疗

生物反馈结合肌肉松弛训练、冥想、高压氧疗法。

预后

偏头痛目前不能根治。

大多数偏头痛患者预后良好,但是对于反复复发患者,应避免诱发因素,减少理化因素刺激。

部分偏头痛患者随年龄增长头痛症状可缓解或不再发作。

日常

日常生活

饮食

禁食奶制品、巧克力等食物。

多吃清淡、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各种蔬菜、水果,如西兰花、猕猴桃等,多喝水,保持排便的畅通。

避免食用腌制食物,如酱菜、腊肠等。

保证膳食营养均衡,肉、蛋、奶、蔬菜等食物多样化。

避免暴饮、暴食,保持饮食规律。

避免饮用咖啡、浓茶等。

运动

可在医师指导下进行适当的有氧运动,如跑步、骑自行车等。

保持健康体重,避免肥胖。

作息

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使大脑得到充分休息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王智钧
王智钧 副主任医师
东莞市厚街医院 疼痛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