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肾囊肿、肾上腺囊肿和淋巴管囊肿的鉴别
淋巴管囊肿也称为囊性淋巴管瘤,是一种先天性良性错构瘤。临床上并不多见,可发生任何年龄,小儿多见,可见于颈部、纵隔、膈下等.由胎胚发育迷走的残余淋巴组织形成,也可发生于手术后淋巴组织受损。在胚胎期静脉丛中的中胚层裂隙融合形成大的原始淋巴囊,引流进入中心静脉系统,以后淋巴囊逐渐退化或发展成与静脉平行的淋巴管系统。若原始淋巴囊未与静脉系统相连能,就产生淋巴管囊肿。
淋巴管囊肿又称淋巴管瘤, 以淋巴管增生为特征的良性肿物。系胚胎发育过程中淋巴组织发育障碍、淋巴管增殖扩张所致。组织学分为毛细血管型、海绵状型、囊性淋巴管型。腹膜后淋巴管型多为第3型。
本病生长缓慢,易发于颈部、腋下或颌面部,发生于腹部者较少。其可先天性发生或继发于手术和外伤后, 男性相对好发。腹腔淋巴管囊肿最常见于小肠系膜,其次为腹膜后,可表现为毛细管状、囊肿样或多房样,可伴分隔。发生在腹膜后者多数体积大, 早期无症状, 这与腹膜后部位深、间隙大等解剖特点有关;同时生长缓慢, 无侵袭性。一旦肿块增大到一定程度, 易并发感染及囊内出血, 伴随占位效应引起一系列的压迫症状, 如腹胀、食欲减退等, 可扪及无痛性包块。该病的并发症较少,偶见合并囊内出血、囊肿破裂和感染等。
淋巴管囊肿在CT上多呈圆形或椭圆形液性密度肿块,边界清楚,多房或单房,呈网格状改变,囊壁薄,增强扫描可见不同程度强化,合并感染时囊壁可增厚,出血时囊内可见液液平面。少数囊性淋巴管瘤囊壁可见钙化。
治疗以手术为主, 肿瘤发展缓慢、无明显不适症状者可观察保守治疗,完整切除后一般不易复发。







































术后第二天复查,肾囊肿囊腔塌陷




肾上腺囊肿


本文是丁翔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