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颜面再发性皮炎
颜面再发性皮炎亦称颜面部复发性皮炎(facialrecurrent dermatitis,FRD),是一种病因不清、发病机制不明的面部皮炎,共同特点是皮肤敏感、毛细血管扩张,受外界物理因素如温热、紫外线、光等刺激可导致症状加重,多见于 30~40 岁女性,发病季节多为春秋季,病程长达6个月以上,发病率为19. 28%,男性发病率约为 8%。
1 发病机制
目前 FRD 发病机制不清,多数学者认为本病属变态反应性疾病。可能与化妆品、温热、光线、尘埃、花粉等过敏或刺激有关。此外,卵巢功能障碍、习惯 性便秘、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精神紧张及疲劳、消化功能障碍、维生素缺乏和贫血也可引起本病。大量研究认为,屏障功能受损,如紫外线、化妆品刺激, 以及易感体质是该病重要诱因。FRD 可能涉及到的发病机制如下。
- 1 刺激性接触性皮炎样反应
外界物质通过非免疫性机制造成的局限性皮肤表浅性炎症反应,刺激物破坏角质层细胞间类脂质双层结构,使水和作用增加,致表皮屏障功能损伤,外界有害物质易于进 入体内,导致 IL-1α、IL-1β 及肿瘤坏死因子( TNF-α)等炎症细胞因子释放。角质形成细胞(KC)结构变化和功能破坏,可引起角化不全或 KC 的增生、棘层增厚或角质不良细胞生成等。朗格汉斯细胞 (LCs)的活化并游走,导致真皮轻度水肿。
1. 2 接触性超敏反应
接触变应原后通过免疫机制引起的皮肤炎症反应。
(1)迟发型超敏反应:
半抗原与载体蛋白结合成完全抗原后被抗原呈递细胞(APC)捕获,与 APC 表面的 MHCII 类抗原分子 (HLA-DR)结合,提呈给 CD4 + T 细胞和 CD8 + T 细胞,完成抗原的识别和提呈。异常表达 ICAM-1、 LFA-3、B7 等黏附分子,分别与淋巴细胞膜上的配体 LFA-1、CD2、CD28 结合,成为第 2 信号完成致敏反应。当再次接触同类抗原后,与特异性 CD4 + T 和 CD8 + T 细胞结合,释放 IL-2 及 IFNγ、IL-4、TNF-α 等细胞因子导致 T 细胞增生,激活细胞毒性 T 细胞、 自然杀伤细胞及巨噬细胞等, 产生炎症反应。
(2)迟发性反应:
与Th2 亚群细胞有关,Th1 / Th2 细 胞因子失平衡,IFN-γ 表达下调,IL-10 下调,IL-4 表 达上调,并发现趋化因子受体 CCR5 表达的变化;也有研究表明 STAT3、STAT4 表达增加,认为可能与促进 Th0 细胞向 Th1、Th17 细胞分化有关。
(3)速发型接触性反应:
是由于表皮 LCs 具有高亲和力 IgE 受体,引起 I 型变态反应的蛋白抗原能结合于 LCs 表面的特异性 IgE 抗体,提呈至 Th1 及 Th2 细胞引起 IgE 介导的 DTH。
1. 3 光敏反应
包括光毒性反应和光变态反应。
(1)光毒性反应:
光直接造成组织损伤、KC坏死。
可能与光感性物质发生能量传递、与 DNA 结合有关;也有学者认为细胞膜的过氧化作用也参与了发病。紫外线辐射产生一系列生物学变化,使 KC 释 放多种细胞因子,如 IL-1、TNF-α、白三烯等,真皮内炎症细胞释放组胺、5-羟色胺、激肽等介质,使真皮内血管扩张、渗透性增加,延迟性红斑是由体液因素 和神经血管调节因素共同作用造成。
(2) 光变态反应:
中长波紫外线能通过光化学反应改变半抗原的结构,新生的半抗原与皮肤蛋白结合形成全抗原。此外自由基也通过活性氧的产生破坏细胞内源性结构从而导致部分功能丧失,甚至形成自身抗原, 诱发免疫反应。
1. 4 色素异常机制
在亚洲人中十分常见,主要表现为斑点或网状灰色和棕色色素沉着过度,无明 显红斑或瘙痒,通常累及中年女性的面部,并伴有斑贴试验阳性反应。化妆品中某种成分直接染色或刺激皮肤色素增生,或在炎症消退后,局部遗留的皮肤 色素沉着或色素减退性改变。
2 诊 断
2. 1 诊断标准
必要条件:
(1)颜面部轻度红斑、鳞屑,轻微瘙痒,1 周左右可消退,易反复;
(2)皮损初起于眼睑周围,渐扩展至颊部、耳前,可累及颜面全部,甚至可发生于颈部及颈前三角区。
排除条件:
(1)发生丘疹、水疱,有浸润和苔藓化;
(2) 累及躯干、四肢;
(3) 明确的药物接触史。
具备 2 个必要条件之一以及同时不具备 3 条排除标准即可诊断颜面再发性皮炎。
2. 2 鉴别诊断
需除外面部接触性皮炎、面部单纯糠疹、面部湿疹、脂溢性皮炎等面部其他皮肤病。
面部接触性皮炎有明确的接触史,表现为接触部位出现皮损;
单纯糠疹为边缘模糊的色素减退斑,好发于儿童,无自觉症状,夏季加重,但均可自然消退;
湿疹以皮疹多样性,对称分布、剧烈瘙痒、反复发作、易演变成慢性为特征,可发生于任何年龄、部位、季节, 但常在冬季复发或加剧;
脂溢性皮炎为发生于皮脂溢出部位的,以红斑、油腻、脱屑、瘙痒为主要症状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好发于成年人和婴儿。
2. 3 诊断方法
(1)斑贴试验:
斑贴试验是诊断迟发型超敏反应的金标准之一,是检测外源性接触性变应原的特异性方法,包括皮肤斑贴试验、特应性斑贴试验、光斑贴试验。
(2)光敏试验:
测试对阳光的最小红斑量,是一种对阳光引发的免疫系统反应强度的试验 。
(3)点刺实验:
皮肤点刺试验现为欧洲国家及美国公认最方便、经济、安全、有效的过敏原诊断方法。
(4) 血清总 IgE 和特异性IgE:
血清总 IgE 水平与特异性 IgE、皮肤点刺实验及花粉斑贴实验阳性之间均有明显相关性。
(5)诊断性过敏原检测:
反复开放性涂抹实验(化妆品),在 受试部位进行连续 7 d(2 次/ d)的涂抹试验物,同时观察皮肤反应。
3 治 疗
3. 1 病因治疗
寻找可能过敏原,避免再接触,停用引起病变或可疑引起病变的化妆品或可疑致敏物,及时彻底清除皮肤存留的可疑致敏物;避免食用鲜芦荟、鲜芒果等,谨慎食用可导致日光性皮炎的蔬菜。
3. 2 药物治疗
3. 2. 1 外用药物
(1)湿敷制剂:有抑制渗出、收敛止痒、消肿止痛、控制感染、促进皮肤愈合等作用。
(2)部分代替皮肤屏障作用和功能的一组制剂, 通常含有防水成分和收敛性 物质。
(3)激素类外用药:抗炎、免疫抑制、抗增生、收缩血管作用。
(4) 外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具有消炎止痒作用。
(5) 钙调磷酸酶抑制剂。
(6)润肤保湿剂:润肤剂通过油性软膏或水溶性软膏,减轻皮肤干燥脱屑,提高皮肤的水合作用,维持正常的皮肤水合度,保持润泽。
(7) 脱色剂:针对色素沉着性损害。
(8) 防晒剂:防护紫外线,避免晒伤、晒黑、皮肤老化等。
(9) 继发性感染抗感染治疗。
3. 2. 2 全身用药
(1) 抗组胺药:主要选择二代 H1 组胺受体拮抗剂。
(2) 非特异性抗过敏治疗: 有消炎、抗渗出、止痒、消肿等作用。
(3)糖皮质激素:具有抗炎、抗过敏和免疫抑制作用。
(4)抗氧化剂:可选用维生素 C、维生素 E、维生素 PP、复合维生素 B。
(5)羟氯喹:具有抗炎、抗紫外线、免疫抑制作用,同时可抑制补体活性、抗乙酰胆碱及抗组胺效应。
(6)非甾体抗炎药。
(7)免疫抑制剂。
(8)其他:包括复方甘草酸苷片、溶菌酶肠溶片、β-胡萝卜素、抗感染制剂以及卡介菌核糖核酸注射液。
3. 2. 3 中药
颜面再发性皮炎属中医学“桃花癣” “吹风癣” 范畴,学者将颜面再发性皮炎分为血热型、血热夹寒型和血热兼阴虚型 ,有肺经风热型、 脾虚湿盛型、血虚风燥型。治疗上宜祛风清热、 凉血止痒和补益扶正、养血润燥。
常用中药方剂可参考:温胆汤合栀子豉汤内服+外敷 ;清热解毒凉血方;自拟余氏五花饮;青蒿鳖甲汤+当归饮子。中成药可选择消风止痒、肤痒颗粒、血毒丸、玉屏风等 ,中药湿敷/ 冷喷如六味洗剂湿敷。
3. 3 物理治疗
3. 3. 1 激光治疗
包括低能量强脉冲光、高能窄谱红光、半导体激光等,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 环,并降低血管壁的通透性,减轻炎性反应的渗出、充血、水肿,帮助组织修复细胞的代谢和成熟,缓解疼痛和瘙痒症状。
3. 3. 2 射频治疗
通过热效应和非热效应,使局部组织血管扩张,血管壁通透性增高,局部组织的营养和代谢过程改善;对炎症组织中的细菌有明显抑制作用;消除组织的酸中毒,有利于组织的抗炎作用。
3. 3. 3 光电协同技术
采用强脉冲光和射频的优势互补,利用皮肤对光能的选择性吸收引起靶组织 和正常皮肤的阻抗差异,在光能强度较低的情况下强化靶组织对高频电磁波的吸收。
3. 3. 4 皮肤修复
常用方法包括负离子冷喷、间断冰敷、皮肤屏障修复剂、胶原贴敷料、皮 脂膜修复贴、外泌体等。皮肤屏障修复:日常 中避免搔抓,皮肤长期接触热水及强碱性清洁剂等,建议选用单纯无刺激性的护肤品及化妆品;根据症状合理选择物理治疗。
避光防晒: 外出需物理及化学防晒,正确使用紫外线伞、口罩、防晒霜,避免阳光的直接照射。
3. 4 脱敏治疗
特异性脱敏疗法:用机体对之过敏的抗原按特定的方法通过不同的途径(注射、口服、外用等)有步骤地连续、小量、多次治疗,降低机体敏感性,诱导免疫耐受。目的是减轻症状、缩短发作时间及减少用药量。该疗法最大缺点是疗程过长 (2~3 年以上),使用不当时会发生过敏性休克的严重不良反应。
3. 5 心理治疗
FRD 作为损容性皮肤病,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治疗中辅以心理治疗尤为重要。心理疏导不仅能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依从性,减少不必要的医患纠纷,更能通过调节患者的神经-体液-内分泌系统,对 FRD 的治疗起到一定助益。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