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闫金松 三甲
闫金松 主任医师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血液科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可以治愈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118人已读

一、输血依赖的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输血依赖的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我们将其定义为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II型(SAA-II),其临床特点如下:

1) 病人在初次发病时表现为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2) 但随着疾病的进展,患者贫血逐步加重,并达到重型再生障碍贫血的诊断标准;中性粒细胞缺乏,严重贫血,血小板非常低下;

3) 在疾病的进展过程中,长期口服环孢素等免疫抑制剂、雄激素、糖皮质激素、甚至多种中药,但均反应不佳;

4) 病程中反复感染、频繁使用抗生素导致多种抗生素耐药;

5) 反复输血、输注血小板导致红细胞及血小板的输注无效;

6) 血清铁蛋白显著升高;

7) ATG 治疗无效;

8) 发病至移植的中位病程长达8年(1-22年)以上;

9) 只能采取异基因骨髓移植的治疗方法。

二、输血依赖的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2个病例

1) 病例1:12岁的小田,9岁时出现血细胞的显著减少,就诊于当地医院,反复输血支持,后因周身无力、出血、感染等无法正常上学,首先筛查是否存在先天遗传病导致的骨髓衰竭,之后在明确除外了范可尼贫血、Wiskott-Aldrich syndrome (WAS)等遗传病,最终确诊“慢性再障”。就诊时病情已加重,一年内无数次输血及血小板才能艰难活着,走路走不动,生活不能自理,考虑存在输血依赖,为一类输血依赖的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我们将其定义为“重型再障II型”。

2) 病例2: 7岁的小马,呀呀学语时就不幸确诊为“慢性再障”,辗转于多家医院就医,长期口服环孢素、达那唑、中医偏方等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乏力、出血等症状进行性加重,同样经历4年多的相关治疗,病情持续加重,输血依赖,最终进展为“重型再障II型”,反复的输血、输血小板,让他不得放弃上学,在家治疗。针对这样的患儿,究竟该如何治疗才能让他们重获新生呢?

三、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输血依赖的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二院骨髓移植中心团队回顾性收集了2015年至2018年,22例接受单倍体移植治疗的再生障碍性贫血-II型(SAA-II)患者,以“北京方案”为基础的“Flu/Bu/Cy-ATG”作为预处理方案的单倍体移植,22例SAA-II型患者中,21例(95.5%)获得了的稳定植入,共有4例发生II-IV急性排异反应,其中仅2例发生III-IV 排急性排异反应,并均得到良好控制和恢复。需要特别提到的是,其中12例(54.5%)移植过程中发生了细菌和真菌感染,提示SAA-II患者最好在疾病进展至异常严重阶段之前,尽早开展移植治疗,以减少移植过程中感染发生的风险。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获得了86.4%的长期生存。

上述两位患儿,也均采用Flu/Bu/Cy-ATG作为一致的预处理方案,采用其父母的造血干细胞成功重建其造血系统,完成了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治疗。到目前为止,小田已顺利考上了初中,恢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而小马也完成了小学学习,正在选择自己喜欢的初中学校,父母的脸上都洋溢着生活的幸福。

四、学术进展:

上述病例总结,以第一单位及通讯作者身份,在Frontiers of Medicine(影响因子9.9)在线发表了文章 “Outcomes of haploidentical 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aplastic anemia-II that progressed from non-severe acquired aplastic anemia”(半相合骨髓移植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进展的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II型的疗效)。该文第一作者为该院血液科副主任医师刘虹辰,毕业于德国科隆大学,获内科学博士学位,擅长血液疾病的精准诊疗及骨髓移植工作。

五、总结:

骨髓移植治疗输血依赖的重型再障,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因此尽早选择异基因骨髓移植,是治愈该病的首选治疗方法。

闫金松
闫金松 主任医师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血液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