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闫金松
主任医师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血液科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436人已读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ssential Thrombocythemia, ET)是一种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其特征是血小板过度增生。这种疾病可能导致血栓形成或出血风险增加。以下是关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详细信息:
病因和机制
- 基因突变:ET通常与JAK2、CALR或MPL基因突变相关。这些突变导致血小板生成调控失常,造血干细胞的过度增殖。
- 常见症状:
- 头痛、头晕
- 视力模糊或暂时性视力丧失
- 四肢麻木或刺痛
- 胸痛或呼吸困难
- 手脚发红、灼烧感(红斑性肢痛症)
- 并发症:
- 血栓形成:动脉或静脉血栓(如深静脉血栓、肺栓塞、心肌梗死、脑卒中)
- 出血倾向:尽管血小板增多,但功能异常可能导致出血(如鼻出血、牙龈出血、胃肠道出血)
- 脾肿大:由于脾脏过度工作以清除过多的血细胞
症状
诊断
- 血常规检查:
- 血小板计数显著升高,通常超过450×10^9/L
- 骨髓检查:
- 骨髓活检显示巨核细胞增多和形态异常
- 分子遗传学检测:
- JAK2 V617F、CALR或MPL基因突变检测
- 排除其他疾病:
- 需排除其他可能导致血小板增多的疾病,如反应性(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骨髓纤维化和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等。
治疗
- 低风险患者:
- 观察和随访:对于无症状的低风险患者,可选择密切观察和定期随访。
- 低剂量阿司匹林:用于预防血栓形成。
- 高风险患者:
- 羟基脲(Hydroxyurea):用于降低血小板生成,适用于高危患者。
- 阿那格雷(Anagrelide):用于降低血小板数量,特别适用于不能耐受或不适用羟基脲的患者。
- 干扰素:用于年轻患者或妊娠期妇女,调节免疫系统并降低血小板数量。
- JAK抑制剂:如鲁索替尼(Ruxolitinib),用于对其他药物无效或不耐受的患者。
- 定期监测:需要定期监测血常规、血小板计数和相关症状,以调整治疗方案。
- 预防并发症:通过适当的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如戒烟、控制体重)可以预防血栓形成和其他并发症。
- ET的预后较好,许多患者可以通过适当治疗控制病情并保持正常生活。
- 定期随访和监测可以早期发现和处理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
随访和预后
预后
总结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是一种慢性但可管理的骨髓增殖性疾病。早期诊断和个体化治疗对于控制症状、预防并发症和改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定期随访和监测血液指标是管理ET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是闫金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