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祖晓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什么是人格?

发表者:包祖晓 人已读

人格这个概念源于希腊语Persona,原来主要是指演员在舞台上戴的面具,它代表剧中人物的角色和身份,表现剧中人物的某种典型心理,类似于中国京剧中的脸谱。后来心理学借用这个术语用来说明:在人生的大舞台上,人也会根据社会角色的不同来换面具,这些面具就是人格的外在表现。面具后面还有一个实实在在的真我,即真实的自我,它可能和外在的面具截然不同。

行为和人格不同,比如出了家门突然觉得好像门没有关好,又回去再看一下的情况,有时反复两三次,这叫做强迫性的行为,当然好事不过三。但是一个人有强迫性的行为,不代表也有强迫型的人格。那么,什么叫作人格呢?

“人格”一词在生活中有多种含义。有道德上的人格,它指一个人的品德和操守;有法律意义上的人格,它指享有法律地位的人;有文学意义上的人格,它指人物心理的独特性和典型性。在心理学上,由于心理学家各自的研究取向不同,对人格的看法也有很大差异。

相对共识的定义:人格(personality)或称个性(character),是一个人固定的行为模式及在日常活动中处事待人的习惯方式。也就是说一旦一个行为变成你长期保持的,并且成为你性格的一部分的时候,我们把它叫作人格,简要的说人格就是性格。

在心理学上,人格指个人之特质,人格是人类独有的、由先天获得的遗传素质与后天禀承的内外信使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能代表人类灵魂本质及个性特点的性格、气质、品德、品质、信仰、良心以及由此形成的尊严、魅力等。人格的特征主要有四个,它们分别是人格的独特性、稳定性、统合性、功能性。

心理健康是幸福人生的基础。在社会快速发展和变迁的时代,威胁心理健康的因素越来越多,了解和识别异常心理和行为不仅是临床心理学家的使命,也是所有从事心理健康服务的专业人员的责任。“正常”和“异常”之间不再那么界限分明。如今,临床医生越来越多地将心理问题视为连续谱的一部分,这个连续谱的范围从健康、功能正常的行为、思维和感受,到不健康、功能失调的行为、思维和感受。

现代对异常的判断受到四个维度相互作用的影响,这四个维度是:功能失调、痛苦、反常和危险。

功能失调:如果行为、想法和感受干扰了个体维持日常生活、保持一份工作或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这样的行为、想法和感受就属于功能失调。行为和感受功能失调的程度越高,就越可能被精神健康专业人士判断为异常。

痛苦:给个体自身或其周围的人造成痛苦的行为和感受也可能会被认为是异常的。

反常:极其反常的行为,如在身边没有人时听到说话的声音,也可被判断为异常。当然,文化规范影响对反常的界定。

危险:一些行为和感受对个体有潜在危害(如自杀倾向),或对其他人有潜在危害(如过度的攻击)。——《做自己的旁观者:用禅的智慧疗愈生命》

3.jpg


本文是包祖晓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24-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