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鳞状细胞癌分哪些?
(1)普通鳞状细胞癌:恶性,常有淋巴结转移,术后易复发
- 肉眼观:呈菜花状,亦可坏死脱落形成溃疡。癌组织切面呈灰白色或浅褐色,向深部结缔组织呈浸润生长,边界不清。
- 细胞呈鳞状分化和侵犯周围正常组织。
- 镜下观察:鳞状分化的癌细胞呈不同程度的细胞内或细胞外角化,细胞排列呈实性巢状、条索状或岛状结构;
- 在分化较好的癌巢中,周边细胞呈基底细胞样、内部为棘细胞,可见细胞间桥;中央可见角化珠或癌珠。较大的癌巢内可见坏死。
- 肿瘤间质常见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可伴有数量不等的淋巴细胞浸润。癌旁黏膜上皮呈不同程度异常增生。
- 高分化鳞癌与正常鳞状上皮类似,即含有数量不等的基底细胞和具有细胞间桥的鳞状细胞,角化明显,核分裂像少,非典型核分裂和多核细胞极少,胞核和细胞多形性不明显。
- 中度分化鳞状癌具有独特的多形性和核分裂,包括非正常核分裂,角化不常见,细胞间桥不明显。
- 低分化鳞癌以不成熟的细胞为主,有大量正常或不正常的核分裂,角化非常少,细胞间桥几乎不能发现。
- 床表现:一种非转移性高分化鳞癌的亚型,以外生性、疣状缓慢生长和边缘推压为特征,与长期使用烟草及HPV-16、18感染相关。老年男性多见。75%发于口腔,下唇多见(颊、舌背、龈、牙槽黏膜均可发生)。病变开始为边界清、细的白色角化斑块、迅速增厚,发展成钝的乳头状或疣状,表面突起通常表现为宽的基底或无蒂。一般无症状,不出现溃疡、出血。
- 由厚的棒状乳头和具有明显角化的分化良好的鳞状上皮呈钝性突入间质内构成。
- 鳞状上皮缺乏一般恶性肿瘤的细胞学改变,细胞较鳞状细胞癌中的细胞大,核分裂象少见,仅位于基底层,有时可见上皮内微小脓肿。
- 疣状癌呈推进式侵犯间质,无浸润边缘。密集的淋巴细胞,浆细胞是常见反应。瘙周上皮下陷呈杯状包围在疣状癌的周边。
- 含传统的鳞状细胞癌的病灶称杂交瘤,其具有局部复发和转移的潜能。
(2) 疣状癌 (verrucous carcinoma):
(3)基底细胞样鳞状细胞癌:
由基底样细胞和鳞状细胞组成。基底样细胞小,核浓染,没有核仁,胞质少,排列紧密,分叶状实性排列。小叶周边细胞呈栅栏状排列,多见粉刺样坏死。常伴有鳞状细胞癌的成分,鳞状细胞和基底样细胞间的分界可以非常突然。
(4) 乳头状鳞状细胞癌:
以显著的乳头状生长为特点,有纤细的纤维血管轴心,表面覆以肿瘤性的、不成熟的基底样或多形性的细胞。常见坏死或出血,间质侵袭由单个或多个癌巢构成,在肿瘤-间质界面有大量的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如未见间质浸润,则将病变称为非典型乳头状增生或原位乳头状癌。
(5)梭形细胞癌:由原位或侵袭性的鳞状细胞和恶性的梭形细胞构成。梭形细胞成分常构成肿瘤的大部分,有时只见梭形细胞。
(6)棘层松解性鳞状细胞癌:一个少见的亚型,肿瘤细胞的棘层松解,形成假的腔隙和假的腺管分化的外观。棘层松解性鳞状细胞癌的组织学表现与其他鳞状细胞癌相似,但具有一些独特的特点。该肿瘤的细胞形态多样,包括圆形、多角形、梭形和不规则形等。细胞核大小不一,染色深浅不一,核分裂像多。此外,棘层松解性鳞状细胞癌的细胞排列方式也较为特殊,呈现出明显的片巢状或旋涡状排列。棘层松解性鳞状细胞癌的细胞形态学改变与其他鳞状细胞癌有所不同。该肿瘤的细胞核大而深染,核沟较明显,核分裂像多。此外,棘层松解性鳞状细胞癌的细胞质较为丰富,有时出现空泡状或透明状改变。在显微镜下观察时,可以发现该肿瘤的细胞之间缺乏角化珠和细胞间桥粒蛋白的表达,这是导致棘层松解的主要原因。
棘层松解性鳞状细胞癌的生长方式与其他皮肤肿瘤有所不同。该肿瘤的生长速度较快,且容易发生转移和扩散。棘层松解性鳞状细胞癌的生长方式通常为浸润性生长,侵犯周围组织,破坏器官结构。在生长过程中,该肿瘤容易形成卫星结节或发生区域淋巴结转移。
(7)腺鳞癌:鳞癌部分可以是原位癌或浸润癌,腺癌成分多见于肿瘤的深部,为腺结构,其衬里细胞为基底样细胞、柱状或产黏液细
(8)玻璃样(透明细胞)鳞状细胞癌:角质形成细胞由于水溶肿而显得透明。
(9)隧道型鳞状细胞癌:燧道型鑾状细胞癌.呈内生性生长伴充满角蛋臼的深部穿透性窝,生长缓,但向深部浸润,可侵入骨或周围软组织,细胞缺乏细胞异型性。
(10)乳头状鳞状细胞癌.比较少见。
本文是曹昊天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