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隐形”的胃巨大粘膜下肿瘤
胃的粘膜下肿瘤,常见有间质瘤、平滑肌瘤、异位胰腺、神经鞘瘤、错构瘤等。一般胃的粘膜下肿瘤只要检查过程充气足够,都是容易发现的。个别病例因为贲门松弛、病人嗳气呕吐或病灶过小等原因,可导致病灶不易发现。但本例是一个例外。
患者中老年女性,半年前因肋骨骨折就诊我院,曾完善胸部+腹部CT平扫未见明显消化道肿瘤。后肋骨骨折恢复,患者依然反复胸痛,胸外科医生建议患者行胃镜检查。
我在做检查过程发现患者有食管炎,一般来说可以解释患者的胸痛等不适。因患者胃黏膜并没有明显的萎缩,也没有特殊的病灶,因此,我在完成常规检查流程后打算退镜了。

食管下段粘膜粗糙发白,有柱状糜烂提示有食管炎

常规胃窦视野未见明显肿物

常规窦体交界视野未见明显肿物

常规胃角视野未见明显肿物
我在退镜前的最后几秒内又习惯性的看了一下窦体交界的后壁,因为此处属于非常容易漏诊的部位,即使省内非常有名的大专家有时也难免漏诊。

最后一眼打算退镜时发现窦体交界后壁似粘膜下肿物
结果在最后一眼看到窦体交界的后壁有点僵硬,于是继续进行充气吸气的反复比较,发现此处确实有一个很大的粘膜下肿物,有点呈平坦型生长而且边缘有粘膜桥,还发现表面似乎有肿瘤样隆起,但顺镜反复看,始终无法看清病灶的全貌。

初步凑近看,看不清到底有没有肿物

再通过充气吸气试验发现有明显的占位效应,明显的僵硬感

再进行反复充气吸气试验,台状隆起征极为明显,确定有个4-5cm左右的粘膜下肿瘤

顺镜反复调整视野,似乎看到一个溃疡样病灶,类似病灶需要怀疑胃癌,但视野很差
于是我倒镜后将镜子伸到胃窦最深处,结果在胃角后壁的视野极限处,发现了一个1.5cm左右的溃疡,第一感觉是个低分化癌,但似乎溃疡过于规则了一些,而且溃疡的边缘腺体异型不明显,感觉还需要考虑间质瘤破溃。再反复尝试调整视野,勉强能看清病灶的肛侧呈明显的粘膜下隆起,因此考虑间质瘤的可能更大。

反复调整胃镜位置,此处倒镜达到极限,但总算可看清病灶肛侧的情况

见肿物表面有个1.5cm的深凹溃疡,虽然怀疑低分化癌,但边缘腺体过于规则,不像癌性病灶

病灶肛侧也有粘膜桥

极限倒镜的情况下见病灶隆起明显,呈典型间质瘤外观,考虑间质瘤可能更大
后患者腹部增强CT提示胃角大弯侧约4.2cm左右的凸向腔外的肿物,增强后不均匀强化,考虑间质瘤。仔细观察图像可以看到肿瘤大部分位于胃腔外,因此胃内隆起不明显,再加上位于窦体交界后壁这一“盲区”,所以这么大一个肿瘤在胃内几乎变成了“隐形”,如果不是运气好,可能就漏诊了,想来还是有点后怕的。

红圈所示胃肿物不均匀强化,大部分凸向腔外,胃内隆起不明显
然后再去回顾病史,患者19年就有便潜血阳性,可能当时就已经有问题。再去回顾半年前的腹部平扫CT,发现窦体交界处还是有一个凸向腔外的肿物,只不过邻近小肠,在没有增强的情况下确实有很大的迷惑性。

红圈所示,胃窦体交界有一处凸向腔外的肿物,因邻近小肠,容易被当成小肠等结构而导致漏诊
佛教禅宗讲究悟性,悟性高的人可以顿悟,达到极高的境界,但我想包括我在内的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很难有那样高的天赋。我更倾向于神秀大师所言,身如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作为一个早癌医生,没有足够的积累,何来顿悟?而且应该时刻谨记:早癌筛查需如履薄冰,否则很容易漏诊。然后自己需要常常回顾有疏漏的病例,或向同道学习漏诊的病例,以便不断提高自己的诊断水平。人生就是一场修行,无论医生还是病人,不外如是。
本文是沈凯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