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鼻腔宽大者的鼻与肺泡与气血
首先我们要明确几个概念:
1.正常人用鼻呼吸对比用嘴小口型呼吸,二者呼吸时胸廓起伏幅度相等;2.鼻腔宽大者用鼻呼吸对比用嘴张大至鼻腔宽度的中口型呼吸,二者呼吸时胸廓起伏幅度相等;3.因鼻阻力大而长期张口的呼吸相当于鼻腔宽大者的呼吸,二者胸廓起伏幅度相当,胸廓起伏幅度都会变小;4.鼻腔宽大者不用鼻而用嘴小口型呼吸相当于正常人用鼻呼吸,但鼻腔宽大者不可能持续用嘴小口型呼吸;5.呼吸时胸廓起伏幅度越大表示肺泡张闭功能越好;6.设定100个正常人用鼻呼吸时胸廓平均起伏幅度为正常呼吸胸廓起伏幅度。这时的肺泡张闭幅度为正常肺泡张闭幅度。这时的鼻阻力值为正常鼻阻力值;7.鼻阻力过大或过小都是异常的,都会导致胸廓起伏幅度变小,每个人用嘴改变口型呼吸都可以体会到胸廓的变化;8.鼻腔宽大2年以上者,持续的肺泡张闭不全会引起肺泡功能下降。
下面进入正题:
一、正常鼻腔有多宽?没软组织的颅骨的中鼻道平面最宽。正常人不收缩鼻粘膜时,下鼻甲内下处的总鼻道平面容易插入2.7mm耳内镜检查,中鼻道平面容易插入4mm软管纤维喉镜。全麻时,软组织被大力挤压后,可经鼻插入中鼻道平面1cm的麻醉插管。鼻粘膜及粘膜下组织通过舒缩来调整呼吸舒适度。微波、激光、海扶刀、冷冻、特殊中药塞鼻、西药粘膜下注射等方法,对鼻粘膜及鼻粘膜下组织的伤害是不可挽回的,都伤害了鼻粘膜及粘膜下组织对人体呼吸的调节作用。
大量门诊鼻内镜检查发现,60岁以上老年人,鼻腔窄的人体质更健康,鼻腔明显宽大者体质多数不佳,询问后,多数人有乏力、胸闷、气短、易心慌、睡眠差等症状。这些鼻腔结构没受过伤害的鼻腔宽大,称为自发性鼻腔宽大。
二、鼻腔多宽合适,鼻阻力多大对人体呼吸更有利,目前没有医学标准。我认为,经鼻吸气时能让肺泡充分张开吸入氧气,经鼻呼气时能让肺泡充分闭合呼出二氧化碳,这时的鼻腔宽窄度适中,这时的鼻阻力刚好。大家承认了这个观点,我们就可以推论出:1.长期张口呼吸(等同鼻腔宽大)时是否会引起肺泡张闭不全;2.长期张口呼吸,着重提出是_长期,小儿出现鸡胸是否与肺泡不能正常开闭,引起肺软组织发育不良,导致肺软组织小,以致胸廓出现鸡胸;3.鼻阻力计设计及使用的科学性:鼻阻力大小的结果应该反映出经鼻呼吸时,多大的鼻阻力最适合肺泡的张闭,过大或过小都是异常的。目前的鼻阻力计形同虚设:没设定鼻阻力正常值,为什么是正常值;鼻阻力值过大或过小为什么是异常的;鼻阻力测定值与呼吸时胸廓的扩张值与缩小值没有建立科学的联系。
三、肺泡有3亿个,又小又多。呼吸时多少肺泡在张闭,张闭的幅度有多大,张闭所用的时间是多少(肺泡及其周围有弹力纤维,张闭需要气压及时间)。鼻阻力、软腭舌肌咽喉肌收缩能力、胸廓扩张收缩能力、肺泡及其周围微小弹力纤维的扩张收缩能力、腹压大小、膈肌的抬高下降能力等等都对肺泡的张闭有影响。鼻阻力对肺泡的张闭幅度影响是否最大?有多大,无人知晓。但通过对比用鼻深呼吸与用口深呼吸(相当于鼻阻力很小)时胸廓的扩张与收缩幅度,可知鼻阻力对肺泡的张闭影响非常大,并且起决定性作用。
四、人体内血液流动的动力是:1.心脏的搏动;2.肺泡内的压力,因为肺泡压力的大小会影响其周围毛细血管内血液的流动速度。深呼吸及胎息可以证实这个观点。鼻腔宽大(张口呼吸)会影响肺泡的张闭,会影响肺泡内的压力,会影响全身血液流动的速度及压力,相同时间内流向全身的血液变少。中医讲的气虚与鼻阻力相关,因为肺主一身之气,肺通于鼻,鼻是肺的门户。
五、对于喉切除术后,鼻腔肿瘤切除术后,鼻阻力全无,有人说这对病人呼吸没影响?我认为,不可能没有影响!有人问过这些病人术后是否有乏力吗?术后多长时间出现乏力,是否是渐进性乏力(肺泡失用需要时间,用进废退)?乏力的原因是什么?乏力的原因是因为肿瘤的伤害还是肺泡张闭不全?
六、鼻阻力过大时的张口呼吸,与鼻阻力过小时(等同张口呼吸)的呼吸,有什么不同?答:鼻阻力过大引起的张口呼吸并不是持续的,在鼻通气时还是能够用鼻相对正常通气的,而鼻腔宽大鼻阻力过小时的呼吸是持续的,不管清醒时还是睡眠时。
七、有人说为什么扩容术术后很多病人没有不适?真的没有不适吗?有人调查研究过吗?没有!每个人的认知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不同的。
前文所说,影响肺泡张闭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是肌内的协调,如软腭肌、舌肌、咽喉肌、气管肌、胸廓内外肌、肺泡及其周围弹力纤维、膈肌、腹肌等等。但这些肌肉的协调需要用意念去主动调节,能力强的人会通过练呼吸或运动去改善肺泡的张闭,轻度鼻腔宽大可以代偿。重度鼻腔宽大呢?人的代偿能力是有限的。清醒时可以用意念控制各种肌肉去调节呼吸,调节肺泡的张闭,熟睡后只有自主呼吸了。鼻腔宽大者熟睡后无法主动调节肺泡的张闭,这时就会发现,如果鼻阻力过小对肺泡张闭影响很大是真实存在的,真的会出现肺泡内二氧化碳潴留及全身血流动力减弱,人在睡眠时常常会被自己憋醒!!!
本文是柴向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