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应性皮炎的病因与临床治疗浅探
特应性皮炎(AD)又名特应性湿疹或遗传过敏性湿疹,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具有复发率高的特点。病人或其家簇中常有过敏性疾病史。AD通常始发于出生后第一年,常于出生后1~2个月发病,可延续至成人期甚至老年期发作。婴儿期皮损常好发于面部,儿童期多发于四肢伸侧、腘窝及肘弯处。然而, 即使在使用明确的诊断标准时, 该疾病也可能难以在婴儿期诊断。而在儿童中,与湿疹相比,特应性皮炎的诊断往往意味着更糟糕的结果。
特应性皮炎的主要临床表现:特应性皮炎临床主要表现为皮肤干燥、瘙痒、渗出以及多形性皮损,反复发作,且常合并过敏性鼻炎、哮喘及血清免疫球蛋白E(IgE)增高等。AD的皮损常随着年龄而发生改变,常由渗出型向慢性苔藓样转变。常伴有轻度鱼鳞样改变,皮肤干燥,掌纹粗重,面色苍白,眼周有黑褐色晕。中重度的特应性皮炎还可能伴有皮肤的肥厚、开裂、感染等。特应性皮因其瘙痒明显,病程慢性,反复发作而严重影响患者的心理和社会功能,导致患者生活质量明显下降,使其在非致命性皮肤疾病中位列疾病负担第一。目前被认为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皮肤疾病,而是一种系统性疾病。
特应性皮炎的发病机制和影响因素:目前,关于特应性皮炎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主要包括环境因素、遗传易感性因素、皮肤屏障功能障碍和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等。
曹蓉等人的表明特应性皮炎与变应原致敏之间存在密切联系。[i]管志伟等人研究证实,皮肤微生物群失调是特应性皮炎发生、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细菌多样性的下降和葡萄球菌科相对丰度的急剧增加是其微生物群失调的主要特征[i];在吴卓璇等人针对患特应性皮炎的婴儿肠道菌群的研究分析结果显示特应性皮炎患儿的肠道菌群与正常婴儿相比有较大的差异性,其弗氏柠檬酸杆菌和产酸克雷伯菌均较健康婴儿有明显增加[i];中医则多认为特应性皮炎是因为胎儿在母体内时,母体过食辛辣剌激,肥甘厚味食品等致胎毒遗热,心火亢盛,或因母体情志内伤所致。或因后天喂养不当,导致个体脾胃虚弱或脾虚胃热,禀赋不耐、健运失常,再加上内外风、湿、热、邪相搏于皮肤而致病。因而本病具有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的特点。特应性皮炎的临床治疗针对特应性皮炎的治疗,临床有各种不同的治疗方案。现代医学临床常规给予抗组胺药、钙剂、维生素C等口服或注射等方法进行非特异性脱敏;急性期可以试用抗纤维蛋白溶解剂如6-氨基己酸、胸腺素等。局部可用醋酸铅溶液、硼酸溶液外洗或湿敷;或用皮质类固醇乳剂、尿素乳膏、免疫调节剂他克莫司等外涂[i]。
查阅近几年文献了解临床上针对特应性皮炎尤其是儿童特应性皮炎的治疗研究的新进展,例如有研究文献报道显示:
1)、姚超等使用除湿止痒软膏早晚各一次涂患处并联合0.03%他克莫司乳膏每早一次涂患处,研究结果显示二者在联合治疗儿童特应性皮炎时,可改善特应性皮炎患儿皮肤屏障功能,降低其疾病严重程度,提高临床疗效,减少复发,且安全可靠。
2)、李俊辉等利用保湿剂维生素E乳膏每日2~3次,联合糖皮质激素糠酸莫米松每日一次,在治疗幼儿特应性皮炎时,可较单用糖皮质激素更能缓解患儿瘙痒症状,改善睡眠质量,减少复发等[i];
3)、李荣华等在针对接受度普利尤单抗每四周皮下注射一次,联合地奈德乳膏每日早晚各一次外涂治疗的重度特应性皮炎儿童的治疗研究结果显示:相较单用地奈德,患儿获得了较佳的临床效果,嗜酸性粒细胞水平和EASI评分降低,临床症状缓解时间明显缩短,且在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未明显增加[i];
4)、度普利尤单抗联合克立硼罗治疗成人中重度特应性皮炎时,可增强疗效,减轻患者病情,同时可降低免疫球蛋白(IgE),嗜酸性粒细胞(EOS)水平,且药物安全性良好[i];
5)、在以西替利嗪滴剂为对照组,以联用克立硼罗为治疗组的研究结果显示克立硼罗的联用可降低特应性皮炎儿童患者的IL-4、IL-31水平,提高治疗效果,且不良反应小,安全性较高[i];
6)、在对中重度特应性皮炎患者选用Janus激酶(JAK)抑制剂如阿昔替布尼等的治疗中,表现出良好的耐受性、安全性和有效性[i]等。这些研究结果的取得无疑也给我们临床治疗儿童特应性皮炎,尤其是一些中、重度型AD提供了治疗参考方向。此外,口服耐受诱导疗法(oral tolerance induction,OTI)(通过主动抑制胃肠道对于抗原的特异性反应而建立免疫耐受的过程)[i]、恢复微生物群的稳态等也可能成为防治特应性皮炎的新策略[i]。
特应性皮炎的中医治疗遵循辩证施治的原则,主要以清热、祛风、利湿、养血、润燥、活血凉血、调和营卫等思路和方法达到治疗的目的。如对症选择内服龙胆泻肝汤、参苓白术丸、萆薢汤、湿毒清、地龙片、苁蓉片、滋阴补肾片、雷公藤总苷片等。在针对小儿特应性皮炎的治疗中,针对以胎热内蕴为主的婴儿期特应性皮炎,可以用三心导赤散加减,通过清心导赤、护阴止痒的方法治之;对以湿热证为的儿童期特应性皮炎,可以采用除湿胃苓汤加减,通过清热祛湿、扶正止痒的方法治之;对脾虚湿盛型的可以用小儿化湿汤健脾利湿;对阴虚血燥型,则可以用滋阴除湿汤加减以及滋阴除湿、养血润燥达到治疗的目的。
也有研究者提出小儿特应性皮炎的核心病机为肝郁脾虚,提出以疏肝健脾,调血熄风为主要治法[i];另有学者提出基于“诸痛痒苍,皆属于心”的理论,认为心神失调是特应性皮炎的关键病机,故认为可以通过艾灸镇心安神、调养心神来达到从心论治的目的[i]。
特应性皮炎的中医外治法一般有:熏洗药浴法、湿敷、外涂、针刺法、艾灸、推拿法等。
如:用青黛膏外敷、马齿苋合剂湿敷、黑豆馏油、复方榴莲皮软膏、健脾润肤膏等外治;如在婴儿期可选用青黛散调香油外涂;在儿童期可选用鹅黄膏或藜芦膏等外涂;成人期则可用三黄洗剂及肤护膏外涂等。也可选用针刺法剌激相应的腧穴和经络,达到疏通经络、祛风止痒、调和阴阳的目的。针剌法可单用或联合中西药物使用。根据针剌法治疗特应性皮炎使用频率,近年文献报道研究结果显示排名靠前的几个穴位主要是:曲池、血海、阴陵泉、照海、关元、三阴交、足三里、内关和安眠[i]。
在针对小儿的特应性皮炎治疗中,还有用培土清心法推拿治疗的研究,报道显示其对小儿特应性皮炎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i]。
治疗特应性皮炎的注意事项:在对特应性皮炎实施治疗的同时,我们还应提醒患者注意做好预防和护理。注意环境卫生和避免食用或接触过敏原。如广东地区常见过敏原如鸡蛋白、牛奶、贝类、芒果、螨、霉菌组合、葎草、屋尘、艾蒿、矮豚草、蟑螂、猫毛皮屑等[i]。同时避免各种刺激,如热水、肥皂、搔抓等。
4.0小结
目前,临床上针对特应性皮炎的病因病机仍在进一步的研究探索中,对特应性皮炎的治疗除了常规抗组胺药物治疗、外用抗炎药物治疗,生物制剂和小分子药物治疗,中医内服、外治或中西医结合治疗等方式方法外,一些新的治疗手段或方法如口服免疫耐受疗法、微生物菌群干预疗法、氢气辅助治疗、心理干预(如正念训练、催眠)等也正在进一步的偿试应用于临床,期待未来有更多的突破。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