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力
主任医师
宁波市中医院
心血管内科(心病科)
从体检心电图中发现猝死的征兆
72人已读
青年人的猝死令人痛心,虽然现场急救至关重要,但是早期识别、早期干预是预防猝死的首要措施。
那么,判断猝死的征兆有没有方便,准确的检查手段呢?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体检已经成为人们追求健康生活方式的一项内容。心电图是心脏体检的重要项目之一。实践证明,心电图仍是久经考验,科学、实用的检查手段,是某些心血管疾病唯一或主要的检查方法。目前所用的心电图机具有自动分析功能,为医生的诊断提供了方便,是否正常,由电脑直接给出结论。
但是电脑分析软件有它的不足,不能诊断复杂的心电变化,发现不了一些有价值的蛛丝马迹。某些医师还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一是过分依赖自动分析系统,以电脑分析结果为最终结论;二是不相信电脑分析结果,而自己对心电图又不是十分精通,导致了误判、漏诊。
所以,医师对心电图的正确解读是早期发现心脏疾患的重要手段。
青年人突然发生的生命意外大多数是心脏原因,据统计心脏性猝死是青壮年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统计数据表明心脏性猝死的常见原因有:缺血性心脏病(占80%),肥厚性心肌病(占10%-15%),离子通道病(5%-10%)等。
心电图检查简单易行,无创,可反复进行,动态分析,从中发现有价值的信息。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仍是预测心脏性猝死的主要方法之一,特别是24小时或一周动态心电图可以捕捉到偶发、间歇性、短暂的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心动过缓、传导阻滞等。根据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可提示存在高风险猝死的心电图表现有下列内容:
- T波倒置:V2-V6导联≥2个Ⅱ、aVF导联,Ⅰ,aVL导联,T波>1mm。
- 长Q-T间期:校正QT间期(QTc)男性》470ms,女性》480mm,常伴有T波异常,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尤其是尖端扭转室速,晕厥和猝死。
- 短Q-T间期:男、女校正QT间期(QTc)<320ms,心电图上ST段近乎消失,心率变化时,QT间期变化不明显,合并T波高尖窄,甚至不对称。
- ST段压低:相邻2个导联ST段压低》0.5mm;病理性Q波(》2个导联),深度>3mm或时程>40ms,不包括Ⅲ和aVR。
- 病理性Q波:除Ⅲ、aVR导联外,有2个及以上导联深度>3mm或时限>40ms。
- 左房增大:Ⅰ或ⅡP波时限>120ms,V1导联复向P波深度》1mm,时限》40ms。
- 右室肥厚:RV1+SV5>1.05mm,电轴右偏>120°。
- 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或任意QRS波>140ms。
- 莫氏Ⅱ型Ⅰ°房室传导阻滞或完全性心脏传导阻滞。
- 心室预激:PR间期<120ms或伴预激波,QRS>120ms。
- 严重窦性心动过缓:心率<30次/秒,或窦性停搏>3秒。
- 快节律的房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房颤或房扑。
- 频发的室性早搏(每10秒心跳中早搏大于2次),室性心律失常(例如室早二联律,非持续性室速)。
- Brugada综合征:常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引起晕厥及猝死。心电图表现可分为3型:①Ⅰ型:“穹窿型”ST段抬高>0.2mv ,J波抬高,T波倒置,ST段与T波之间很少或无等电位线;②Ⅱ型:J波幅度>2mm,ST段下斜型抬高,T波正向或双向,ST段呈马鞍型;③Ⅲ型:ST段抬高<1mm,可分为“穹窿型”或“马鞍型”或两者兼有。
- 早期复极综合征:最常见于年青人,运动员和男性患者,可无器质性心脏病,因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活动的变化导致的除极异常,与心脏性猝死有关。心电图表现:2个邻近导联J点抬高,ST段抬高,与T波改变有关。猝死患者的J 波常出现于下壁导联。J波大小和J点抬高的程度以及心率变化有关。
- J波综合征:J波(Osborn波)是紧随QRS波群之后的圆顶转或驼峰状电位变化,J波综合征的心电图改变包括了目前常见的Brugada综合征及早期复极综合征的心电图变化,可能会发生特发性室颤和猝死,可存在于有内在心电活动异常的正常人,也可见于严重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的患者。
- 儿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速(CPVT):是指平时检查无任何心脏结构及心电图异常的人,因儿茶酚胺水平增高诱发室性心律失常,以运动或情绪激动后发生晕厥、猝死为主要临床表现。好发于年青人,是一种具有遗传特性的原发性心电疾病,有家族性发病史。临床表现和心电图特征:①情绪激动或运动后,反复发生室速、室颤、晕厥甚至猝死;②30%患者家族中有早期猝死的病例;③猝死常发生于青少年或成年后;④休息时检查心电图无明显异常,情绪激动,运动负荷试验时,可发生心律失常,典型表现为多形性或双向性室速,电轴左偏,右偏交替出现,常伴发房扑、房颤、房速;⑤心脏结构无异常。猝死的发生往往发生在一些特殊状态下,例如剧烈运动、创伤应激、发热、腹泻脱水、睡眠呼吸暂停,电解质紊乱、特别是低钾血症,药物副作用等。综上所述,心电图虽然是一种有价值的检查方法,但是仍然不能发现一些隐匿、特殊类型的心脏性猝死,我们应该重视心电图的解读,但是也要结合其他心血管检查手段综合分析,才能早期识别异常,避免悲剧的发生。总之,心脏性猝死高危患者的预测仍是一个医学难题,目前仍然没有一个十分可靠的检查来确定,定期检查,特别是有家族遗传疾病,亲属中有猝死的,早发心血管疾病史的人群,特别要警惕,做好日常保健的同时,尽量避免诱发因素,防止激惹心脏发生意外。
本文是吴力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