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刘光 三甲
刘光 主任医师
上海第九人民医院 血管外科

腹主动脉瘤术后勿大意,定期随访很重要 II内漏的腔内微创治疗

238人已读


II型内漏勿疏忽

李先生,今年67岁,上个月体检发现腹部存在搏动性肿块,很是担心,立即来到医院就诊。 6年前因腹主动脉瘤行过微创治疗(支架植入),术后恢复良好,1年内CT检查瘤腔内血栓化。李先生觉得没啥问题,在随后的5年中没有进行过任何随访。直至上个月体检发现肚子里有搏动性肿块才赶到医院就行治疗。

内漏是EVAR术后的内漏是导致动脉瘤瘤体继续增大甚至破裂,以及需要再次住院和干预治疗的最主要原因。约有 20%~50% 的腹主动脉瘤(AAA)患者行腔内修复术(EVAR)后出现内漏,部分内漏可影响患者的近期预后和远期预后。

内漏分为:(1)I型内漏:移植物近远端锚定部位封闭不良所致;(2)Ⅱ型内漏:侧支动脉逆流所致;(3)Ⅲ型内漏:支架结构破损所致;(4)Ⅳ型内漏:由支架覆膜材料缝隙引起;(5)内张力:其中Ⅱ型内漏最为常见,约占全部内漏类型的8%~44%。Ⅱ型内漏是由于与动脉瘤腔相通的侧支动脉反流到动脉瘤腔内导致瘤腔不能完全血栓形成,因此瘤腔内压力持续存在甚至升高。可能引起Ⅱ型内漏的主要侧支有肠系膜下动脉(inferior mesentery artery,IMA)和腰动脉,也可来源于髂内动脉、副肾动脉或骶正中动脉。随着EVAR手术的广泛开展,对Ⅱ型内漏的认知亦逐渐深入和全面,但其转归、诊治策略以及如何预防等方面依然存在诸多焦点问题。

内漏均可阻碍 EVAR 术后瘤体直径的降低;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内漏可显著降低 EVAR 术后瘤体直径的降低幅度,但 II 型内漏与其他类型内漏对于瘤体直径的影响并无差异。与术后早期发现的 II 型内漏相比,迟发性 II 型内漏的瘤体直径显著增加。

超过 20% 的内漏发生于 EVAR 术后 2 年以上,16% 的 II 型内漏发生于术后 1 年以上

李先生的肿块本该在术后变小,但1年后内漏出现,导致肿块没有明显缩小,所以体检再次发现腹部肿块。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腔内手术方法(如经动脉途径、经腰途径、经腔静脉途径等)和开放手术方法(如开放手术、腹腔镜等)。

本次通过增强CT发现,内漏为II内漏,来源于右侧第四腰动脉,与有髂内动脉相沟通。

本次策略采用栓塞的方式,通过微导管进入瘤腔内进行栓塞,注射凝血酶来快速血栓化。

术后一年CT.jpg

术后一年的随访

Abd随访6年内漏2型.B.Se 10.Img 40-87.jpg

6年后随访,瘤内出现内漏

7421720837873_.pic.jpg

逐层观察,内漏来源于髂内动脉

7401720837871_.pic.jpg

绕过18弯,艰难选择进入内漏腔

填塞弹簧圈.jpg

弹簧圈栓塞,并辅助以凝血酶促凝

内漏消失.jpg

造影提示内漏消失


刘光
刘光 主任医师
上海第九人民医院 血管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