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穴位埋线治疗儿童脾虚肝旺型抽动障碍
穴位埋线治疗儿童脾虚肝旺型抽动障碍
引用格式:金玉晶;葛国岚. 穴位埋线治疗儿童脾虚肝旺型抽动障碍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NSE水平的影响 [J]. 中国针灸, 2023, 43 (11): 1261-1265.

抽动障碍(TD)是以运动抽动和(或)发声抽动为主要特征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多发生于儿童时期,我国儿童的总患病率为2.68%,且男童多于女童。本病临床多表现为一个或多个部位不自主、突发、快速、重复、无节律的抽动,如眨眼、吸鼻子、咧嘴、耸肩、甩头、吸肚子等运动抽动,或清嗓子、咳嗽、叹气等发声抽动,严重影响儿童身心健康,给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TD发病可能为遗传、免疫、环境心理因素、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缺乏、肠道菌群失调、中枢神经系统异常等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现代医学以对症治疗为主,如心理行为治疗、神经调控治疗、药物治疗等,但心理行为治疗带来的不确定性及药物硫必利、可乐定、氟哌啶醇长期使用带来的嗜睡、头昏、乏力、呕吐等不良反应与停药后的易复发性也为人所虑,且仍有5%~30%的患儿病情迁延至成年甚至终生。
针灸是治疗儿童TD的有效疗法,具有安全、简便、不良反应少的优势。穴位埋线能够长时间刺激穴位,具有操作时间短、刺激强度大、作用持久等特点。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是只存在于神经元及神经元内分泌细胞中的烯醇化酶同工酶,可能是抽动障碍患儿脑损伤的重要生物标志物,且NSE水平越高代表病情越严重。基于此,本研究观察穴位埋线治疗儿童脾虚肝旺型抽动障碍的临床疗效及对患儿血清NSE水平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抽动障碍/tic disorders
1 标准
1.1 诊断标准
(1)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中不同类型的抽动障碍诊断标准。根据TD的临床特点和病程,分为Tourette综合征(TS)、慢性运动或发声抽动障碍(CTD)、暂时性抽动障碍(PTD)3种类型。
(2)中医辨证标准:参照《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抽动障碍(修订)》及《中医儿科学》中脾虚肝旺型辨证标准制定。眨眼皱眉,噘嘴搐鼻,腹部抽动,喉出怪声,抽动无力,时轻时重,精神倦怠,面色萎黄,食欲不振,形瘦性急,夜卧不安,大便不调,舌质淡、苔薄白或白腻,脉细或细弦。
1.2 纳入标准
①符合TD的西医诊断标准和脾虚肝旺型的中医辨证标准;②年龄4~18岁;③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 YGTSS)评分为轻中度(<25分为轻度,25~50分为中度);④患儿或监护人自愿参加本试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①因其他疾病引起的不自主运动者,如手足徐动症、风湿性舞蹈症、肝豆状核变性、肌阵挛等;②抽动障碍合并常见的共患病,如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学习障碍、强迫障碍、睡眠障碍、情绪障碍、自伤行为及品行障碍等;③就诊前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抗惊厥药物或近4周接受过行为治疗者。
1.4 剔除、脱落标准
①未按照本试验方案治疗者;②依从性差,因各种原因中断治疗者;③撤回知情同意书者。
1.5 中止标准
治疗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或者其他病症,经医生判断不宜继续治疗者。
2 治疗方法
2.1 观察组
采用穴位埋线治疗。取穴:主穴:百会及双侧合谷、太冲、脾俞、肝俞、曲池、足三里。配穴:清嗓子、痰多加廉泉及双侧丰隆;眨眼频繁加双侧太阳;吸鼻子加双侧迎香;口角抽动加双侧地仓、颊车;肩颈部抽动加双侧风门;上肢抽动加双侧手三里;下肢抽动加双侧风市、阳陵泉。根据患儿症状,每次选取8~10个穴位,双侧穴位每次交替选用一侧穴位。材料准备:采用6号一次性使用无菌静脉输液针(剪掉尾部多余塑料管)与0.30mm×40mm一次性针灸针(剪掉约5mm,针灸针针身要略微长于静脉输液针针头)组成简易穴位埋线套管针;将可吸收性外科缝线(4-0)剪成6mm小段放入75%乙醇中消毒;用眼科镊将外科缝线从静脉输液针针尖部穿入,与输液针针头平齐备用。操作:患儿先取俯卧位,背部穴位操作完毕后,再取仰卧位。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医者刺手拇指中指持针,将带有线体的简易穴位埋线套管针快速刺入穴位内,示指推动针灸针,将线体埋入穴位后快速退针。百会向后平刺10~12mm,太阳与皮肤呈45°角向下斜刺8~10mm,迎香与皮肤呈45°角向内上方斜刺8~10mm,地仓向颊车方向平刺8~10mm,颊车向地仓方向平刺8~10mm,廉泉向舌根方向刺入8~10mm,脾俞、肝俞、风门与皮肤呈45°角向下斜刺10~12mm,合谷、太冲直刺8~10mm,曲池、手三里、足三里、风市、阳陵泉、丰隆均直刺10~20mm。出针后,用无菌干棉球按压针孔30s,医用创可贴外敷固定2d,嘱患儿于候诊区休息30min,若无明显不适方可离开。局部尽量不要沾水,1周内禁食辛辣刺激食物。每4周进行穴位埋线1次,共治疗3次,连续12周。所有治疗操作均由具有5年以上针灸临床经验并经过严格标准化培训的针灸主治医师完成。
2.2 对照组
口服盐酸硫必利片(100mg),初始剂量为每次50mg,每日2次,根据抽动发作情况可加量至每次150mg,症状控制后改维持剂量在每日50~150mg,分2次服用,共服用12周。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分别于治疗前后对以下指标进行评定。
(1)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YGTSS)评分:主要涉及运动抽动、发声抽动以及社会行为影响(缺损)3个部分。运动抽动和发声抽动由数量、频度、强度、复杂性、干扰性5个要素组成,按症状严重程度分级,采用6级评分法进行评定,0分为无或没有,5分为严重或重度,运动抽动和发声抽动评分范围均为0~25分。社会行为影响按对自尊、家庭生活、社会交往、学习或工作带来的困扰程度进行评分,采用6级评分法,由无到严重分别计0、10、20、30、40、50分。总分为0~100分。
(2)血清NSE水平:空腹抽取静脉血,分离血清,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NSE水平,血清NSE正常水平为0~16.3ng/mL 。
3.2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文献于治疗后依据YGTSS评分减分率评定临床疗效。痊愈:YGTSS评分减分率≥80%;显效:YGTSS评分减分率60%~<80%;有效:YGTSS评分减分率 30%~<60%;无效:YGTSS评分减分率<30%。YGTSS评分减分率(%)=[(治疗前YGTSS评分-治疗后YGTSS评分)÷治疗前YGTSS评分]×100%。
3.3 结果
治疗后,除对照组YGTSS发声抽动评分外,两组患儿YGTSS各项评分及总分、血清NSE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观察组患儿YGTSS各项评分及总分、血清NSE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7.9%,高于对照组的76.7%(P<0.05)。
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加之先天禀赋不足、喂养不当、情志难遂则致土虚木乘,肝风内动,上扰清窍,而见眨眼、吸鼻、咧嘴、耸肩、甩头、急躁易怒等症状,脾虚痰湿内盛而见喉间痰鸣怪声,脾虚不养四肢肌肉而见四肢、腹部不自主抽动,故脾虚肝旺为TD最常见证型。治疗上以抑木扶土、调和阴阳、镇静安神为主。百会为诸阳之会,具有镇静安神、醒脑开窍之功;太冲、合谷一升一降、一阴一阳,调和气血、平衡阴阳;肝俞、脾俞具有平肝风、健脾胃之效;曲池具有祛风、调气血之功;足三里可健脾胃以补后天之本。诸穴合用,共奏熄风止痉、健脾平肝、镇静安神、调和阴阳之效。穴位埋线疗法是传统针灸疗法与现代医学相结合的一种新型中医特色疗法,通过可吸收线体在穴位内的消化吸收形成长期刺激,产生物理化学反应,达到扶正祛邪、健脾补气、调和阴阳的目的。与传统针刺相比,穴位埋线对穴位的刺激更强且持久,并且减轻了患儿对每天针刺产生的惧怕心理。
盐酸硫必利片为治疗儿童抽动障碍的一线指导用药,临床运用较为普遍,研究表明,盐酸硫必利片为治疗TD最可靠的药物,故本研究选用口服盐酸硫必利片作为对照。YGTSS是评估抽动特征和严重程度的量化工具,临床操作简便,使用较为广泛,为评价TD临床疗效及疾病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本研究结果表明,穴位埋线能够减少患儿抽动症状的发生,降低YGTSS评分,临床疗效较好。NSE是评估神经元损伤的标志,神经元损伤越重、范围越广,释放的NSE就越多,而抽动障碍患儿存在一定程度的脑损伤,基于此,本研究将血清NSE水平作为患儿脑损伤的评价指标,结果表明,穴位埋线能够降低患儿血清NSE水平,减轻患儿脑损伤程度,从而达到治疗抽动障碍的目的,这与相关研究结果一致。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