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眼睛在“喷火”:视网膜静脉阻塞
“中风”,这个词大家应该不陌生吧,指的是“脑卒中”,也就是“脑出血/脑梗死”。
眼睛有一种类似疾病,俗称“眼中风”,属于眼底出血,因为这种出血外观像是“火焰”,所以被叫做“火焰状出血”,眼科学名是“视网膜静脉阻塞”。

一、什么是视网膜静脉阻塞?
视网膜静脉阻塞(Retinal Vein Occlusion,RVO)是一种常见的眼科疾病,指的是视网膜的静脉血管发生阻塞,导致视网膜缺血和出血。
根据阻塞的部位,可分为中央视网膜静脉阻塞(CRVO)和分支视网膜静脉阻塞(BRVO)。

二、病因与危险因素
视网膜静脉阻塞的主要病因和危险因素包括:
1. 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硬化会压迫视网膜静脉,导致血流阻塞。
2. 高血压:高血压是RVO的重要危险因素,长期高血压会损害血管壁。
3.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血管病变风险较高,容易发生阻塞。
4. 高胆固醇:高胆固醇水平会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增加RVO风险。
5. 血液疾病:如高粘滞血症、红细胞增多症等,可能导致血流不畅。
6. 吸烟:吸烟会增加血管收缩和血液黏稠度,促进血栓形成。
7. 年龄:中老年人群RVO发生率较高,年轻人也会发生(相对少一些)。
三、症状
视网膜静脉阻塞的症状通常包括:
1. 视力模糊:视力下降,尤其是中央视力受影响。
2. 视物变形:看东西时形状扭曲或变形。
3. 视野缺损:视野中出现暗点或盲点。
根据视网膜静脉血管阻塞的严重程度不同,可以是完全性或不完全性。
完全性阻塞的RVO病情较重,因为会产生视网膜大面积缺血(称为“缺血型”),进而引起视网膜和(或)眼前节(包括虹膜和房角)新生血管形成,晚期可发生玻璃体积血、视网膜脱离,甚至最终发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眼红痛难忍,视力丧失,甚至要眼球摘除!
相比之下,不完全性阻塞的RVO则相对较轻,称为“非缺血型”。

四、诊断方法
视网膜静脉阻塞的诊断需要专业的眼科检查,常用的方法包括:
1. 视力检查:测试患者的视力变化。
2. 眼底检查/照相:通过眼底镜观察视网膜的状态,发现出血、渗出和水肿。
3.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黄斑水肿和视网膜结构改变。
4.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观察视网膜血管形态。
5. 荧光血管造影(FFA):确定视网膜静脉阻塞的具体位置和程度。

五、治疗与管理
视网膜静脉阻塞的治疗和管理方法包括:
1. 眼内打针:玻璃体腔注药治疗新生血管、黄斑水肿,药物:抗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激素类药物。
2. 激光:普通激光封闭视网膜无灌注区,微脉冲激光治疗黄斑水肿。
3. 手术:玻璃体切除手术治疗玻璃体积血、视网膜脱离等。
4. 全身系统治疗:控制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胆固醇等危险因素,减少再次发生的风险。

六、预防措施
预防视网膜静脉阻塞的关键在于管理好全身性疾病和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1. 控制血压:保持血压在正常范围内,预防动脉硬化。
2. 控制血糖:糖尿病患者应严格控制血糖,预防血管并发症。
3. 控制血脂:保持胆固醇在正常范围内,防止动脉粥样硬化。
4. 健康生活方式:戒烟限酒,保持健康饮食,定期锻炼。
5. 定期体检:特别是有心血管疾病或其他高风险因素的人群,应定期进行全面的健康检查。
注意:经过初诊评估和处置的RVO患者应接受定期随访,直至首诊后至少2年。
七、总结
视网膜静脉阻塞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眼科疾病,并发黄斑水肿是导致视力下降的主要原因,若未及时合理治疗可能继发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导致严重后果,所以早期发现和干预对保护视力至关重要。
通过良好的全身性疾病管理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有效预防视网膜静脉阻塞的发生。
如果出现视力模糊或视物变形的症状,应立即就医,争取早期治疗,最大程度地保护视力健康。
本文是李海东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