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不是“药神”:抗VEGF药物
一、什么是抗VEGF药物?
抗VEGF药物是一类用于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活性的药物。
VEGF是一种促进新生血管形成的蛋白质,在正常生理过程中有助于伤口愈合和组织修复。然而,在某些眼底疾病中,VEGF的过度活性会导致异常新生血管的形成、血管渗漏和出血,进而损害视网膜并导致视力丧失。
抗VEGF药物通过阻断VEGF的作用,减少或抑制这些异常血管的形成和渗漏,从而保护视力。

二、抗VEGF药物在眼底病治疗中的应用
抗VEGF药物在治疗多种眼底疾病中已取得了显著效果,以下是几种主要的应用领域:
1.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
湿性AMD:抗VEGF药物是湿性AMD的主要治疗手段。通过注射抗VEGF药物,可以抑制异常新生血管的生长和渗漏,减少视网膜下液体积聚,从而防止视力进一步恶化,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视力改善。
2. 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
糖尿病患者常出现视网膜血管损伤,导致液体渗漏和黄斑水肿,抗VEGF药物通过减少VEGF的活性,可以有效减轻黄斑水肿,改善患者的视力。
3. 视网膜静脉阻塞(RVO)
RVO可引起视网膜水肿和出血,抗VEGF药物通过抑制新生血管的形成和减少血管渗漏,可以显著改善视网膜水肿,保护视力。
4. 脉络膜新生血管(CNV)
CNV常见于多种眼底病中,如病理性近视等,抗VEGF药物能够有效控制CNV的进展,防止视力进一步下降。

三、抗VEGF药物的常见类型及治疗过程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抗VEGF药物主要包括:
1. 雷珠单抗:人源化的单克隆抗体片段,直接靶向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
2. 阿柏西普:融合蛋白类,能结合VEGF-A、VEGF-B和胎盘生长因子(PlGF),提供更广泛的抑制作用,提供更广泛持久的抑制作用。
3. 康柏西普:中国研发生产的融合蛋白类,治疗作用与阿柏西普类似,具有多靶点、长效的优点。
4. 法瑞西单抗:双特异性抗体药物,它不仅能抑制VEGF-A,还可以抑制另一种关键的信号分子-血管生成素2(Ang2)。
目前,康柏西普和阿柏西普已实现国产并在临床广泛使用。
临床上,该药物通过眼内注射(详见我的科普:玻璃体腔注射术 )方式给药,通常每月一针,3针为一个疗程,当然,具体频率视病情而定,可能需要多个疗程治疗或每针间隔几个月注射一次。
一般来说,打针后3-5天即可观察到效果,而且首针治疗效果明显,不过,该药也并非万灵神药,若治疗效果不理想,尤其是第一针治疗效果欠佳,要及时与医生充分沟通。

四、抗VEGF治疗的未来展望
随着技术的进步,抗VEGF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不断提升。新型抗VEGF药物和长效制剂的开发,可能减少注射频率,减轻患者的治疗负担。此外,联合治疗(如抗VEGF药物与激光治疗或类固醇注射的结合)正在探索中,以进一步改善治疗效果。
五、总结
抗VEGF药物在眼底病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在湿性AMD、糖尿病性黄斑水肿,视网膜静脉阻塞和脉络膜新生血管等疾病中,已成为标准治疗方案。通过抑制异常新生血管的形成和渗漏,抗VEGF药物有效保护了许多患者的视力,改善了他们的生活质量。对于有相关眼底病症状的患者,应该及早就医并接受科学合理的抗VEGF治疗。
本文是李海东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