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年真实世界数据: 克罗恩病术后治疗方案变迁并未降低长期再手术风险
意大利这项回顾性多中心真实世界数据研究,评估了过去40年CD肠切除术后CD治疗方案的演变,以及对长期再手术风险的潜在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尽管在过去20年免疫抑制剂和抗-TNF药物使用率增加,但并未显著降低CD患者5 年和10年内再手术率。
(文献来源:Crohn‘s disease after surgery: Changes in post-operative management strategies over time and their impact on long-term re-operation rate-A retrospective multicentre real-world study. Aliment Pharmacol Ther. 2024;59(12):1579-1588.)
克罗恩病(CD)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的肠道炎症疾病,其特点是累及消化道全层的透壁炎症,如果存在持续且不受控制的肠道炎症,会造成肠道结构进行性损伤,导致狭窄性或者穿透性病变,引起肠梗阻或者肠穿孔,甚至肠瘘,从而需要手术治疗。
因此,CD患者的总体手术率一直比较高。既往基于欧洲人群的研究显示,5年手术率为12%-27%,30%-50% CD患者最终都会面临手术治疗。然而手术仅仅是解决外科并发症,并不能根治疾病,CD患者术后约20%在5-10年内需要接受再次手术治疗。
尽管CD患者的手术风险很高,但近年来手术率开始出现下降趋势。手术率下降是多因素导致的,与疾病早期诊断、治疗药物发展、治疗策略改进和随访管理完善相关。此外,过去40年全球吸烟率大幅下降,可能也是CD手术率下降的重要因素。
虽然一些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和观察性研究表明,生物制剂和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可能在减少CD手术切除方面具有显著效果,但大型人群长期随访的研究并未得出这一结论。大型流行病学研究(Epi-IBD)数据显示,西欧地区和东欧地区抗-TNF药物的使用率明显不同,但CD患者的手术率相当,而且CD手术率下降的趋势在抗-TNF药物问世之前就已经出现。在过去25中抗-TNF药物广泛用于CD治疗,但尚未观察到 CD 相关肠切除术率的显著下降。这表明除了药物治疗策略的变化之外,其他因素对CD手术率下降也起着重要作用。另外,多因素分析发现,首次手术前使用免疫抑制剂/抗-TNF药物的CD患者,与术后二次手术风险增加显著相关。

本文是王革非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