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晚期肺癌EGFR阳性突变遇上PD-L1高表达,选择靶向药还是免疫治疗?
1、患者预后:
(1)这类患者预后更差,生存期更短一项来自中国台湾的研究显示,在未经治疗的敏感EGFR突变肺腺癌患者中,较高水平的PD-L1表达与对EGFR-TKI治疗的原发性耐药率较高相关。图1
(2)2018年由吴一龙团队开展的一项回顾性研究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同时揭示了这类既携带EGFR敏感突变又有PD-L1高表达的患者生存期更差。图2
根据NCCN指南,对于具有敏感基因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特别是EGFR敏感突变的患者,不建议使用PD-1 / PD-L1抑制剂,因为存在致癌基因时,免疫单药治疗缺乏益处还有可能出现超进展。
2、优先靶向治疗,生存获益有限:
初治EGFR阳性且PD-L1高表达的患者,靶向获益不明显,且预后较差。
一项研究纳入了85例晚期初治EGFR阳性突变患者并给予奥希替尼治疗,同时检测PD-L1状态。最终研究结果显示PD-L1高表达影响奥希替尼的临床疗效;另外对于PD-L1≧50%的EGFR突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比PD-L1<50%的患者具有更差的PFS和OS。图3
3、优先免疫单药治疗,基本无法获益:
一项II期研究,入组11名未接受靶向治疗的EGFR突变患者,其中64%为敏感突变(19del、L858R突变),并且有73%的患者为PD-L1表达强阳性。研究发现,10名有EGFR突变且有PD-L1表达的患者,接受帕博利珠单抗治疗的有效率几乎是(0/10)。图4
另外有案例报道显示,阿替利珠单抗治疗EGFR突变的肺多形性癌出现严重HPD(超进展)。
对于EGFR阳性、高PD-L1表达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一项Meta研究综合分析了CheckMate 057、KEYNOTE-010和POLAR共三项试验的结果,最终得到结论,在EGFR敏感突变阳性的患者中,使用PD-1/PD-L1抑制剂的疗效,甚至比不上使用多西他赛的疗效。
4、免疫单药联合靶向治疗,毒副作用高:
将免疫治疗与EGFR靶向药物组合,并不能产生协同作用,反而诱发了很高的毒副反应。
度伐利尤单抗联合奥希替尼一线治疗EGFR突变阳性的肺癌患者Ib期临床试验中,客观有效率(ORR)为82%,疾病控制率(DCR)为100%,中位PFS为9.0个月。然而82%的患者出现3级及以上不良反应,间质性肺炎发生率高达38%。
帕博利珠单抗联合厄洛替尼一线治疗EGFR突变阳性肺癌,尽管治疗有效率为41.7%,但是71.4%的患者有高度肝毒性。图5
5、免疫+化疗,免疫+抗血管,免疫+抗血管+化疗:
可能筛选出这类患者的最佳治疗模式:
CT18研究是免疫联合化疗二线挑战EGFR-TKI治疗失败的NSCLC患者的单臂研究。该研究入组40例先前接受EGFR-TKI治疗失败同时未伴有T790M突变或接受奥希替尼治疗失败的EGFR突变患者。接受特瑞普利单抗联合卡铂和培美曲塞治疗,直至疾病进展或不能耐受。研究结果表明ORR为50%,中位PFS为7.0个月(95%CI:4.8个月-10.3个月)。其中PD-L1高表达(≥50%)且EGFR突变的患者的ORR(29.4%)及PFS(5.3月)有获益趋势。
IMpower 130研究显示,EGFR突变患者,化疗联合免疫治疗可能还不够,IMpower 150研究为EGFR突变患者的免疫治疗打开了新的视野,化疗加免疫治疗联合抗血管生成治疗的有效率是化疗+免疫或者化疗+贝伐的两倍,并改善了EGFR突变患者的PFS,同时还改善OS的趋势。图6
总结
综上所述,携带EGFR突变且PD-L1高表达时,靶向治疗获益有限,且预后可能更差,优先免疫治疗、或免疫联合靶向治疗也均因为疗效差、毒副反应高而被停用。
治疗上通常以联合为主,化疗联合免疫、免疫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免疫加化疗加抗血管生成药物这三种组合。
这些发现提示在临床实践中该类患者应给予重点识别和特殊治疗,对于此类患者到底能从何种治疗方案中获益,也亟需更多的大型前瞻性临床研究的探索。






本文是王昆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