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陈滨
陈滨 副主任医师
庐江县人民医院 皮肤性病科

神经性皮炎

4398人已读

神经性皮炎

一、概述

(一)定义

神经性皮炎(neurodermatitis)又名慢性单纯性苔藓(lichen simple chronicus),中医称为摄领疮或顽癣,是一种常见的以阵发性瘙痒和皮肤苔藓样变为特征,与皮肤神经功能障碍相关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根据发病部位可分为局限型和泛发型。

微信图片_20240826232217.jpg

双侧眼睑

微信图片_20240826232221.jpg

双侧肘关节

微信图片_20240826232209.jpg

骶尾骨部位


(二)流行病学

本病多累及青、中年,老年人较少见,儿童罕见。我国研究数据显示,神经性皮炎患者占皮肤科门诊就诊患者总数的3.6%,是一种十分常见的瘙痒性皮肤病。我国一项研究统计的368例神经性皮炎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比例约为4.5∶1,发病年龄主要以青壮年为主,占72.6%;从职业来看农民患病占55.97%;皮损分布来看,颈部皮损发生率最高,占41.0%,其次为四肢、外耳部、躯干、会阴部;皮损分布中,单一皮损占18.2%,多发皮损占62.5%,全身泛发占19.3%;伴发疾病中,长期睡眠不佳、失眠者占41.8%,慢性消化系统疾病占14.1%,均与神经精神因素相关。国内研究显示神经性皮炎患者总体生命质量评分(9.34分)低于银屑病(13.32分)(P<0.001)。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本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认为神经性皮炎的发病是多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一般认为与神经精神因素及免疫因素相关,受多种外界因素影响,包括胃肠道功能障碍、内分泌失调、饮食、局部刺激、感染等。本病的发生与神经精神因素最为相关,神经系统和皮肤在均来源于外胚层,并在整个生命中保持密切的相互联系和互动。多数患者常伴有焦虑、失眠、紧张的精神状态,其中焦虑状态是神经性皮炎患者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且常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焦虑状态能够诱发皮肤免疫反应,促进树突状细胞的激活与迁移,进而加强T细胞为主的细胞免疫,引起皮肤炎症状态。神经功能紊乱使脑内抑制功能与兴奋功能失调,体内儿茶酚胺、乙酰胆碱与组胺水平增高,造成皮肤瘙痒。焦虑抑郁情绪本身不仅是神经性皮炎的常见症状,也是该病加重和复发的主要因素,是“不良情绪-加重瘙痒-进一步加重不良情绪”恶性循环的重要环节,同时大脑边缘系统及纹状体的参与可能加强搔抓欲望,出现“瘙痒-搔抓-瘙痒”恶性循环。长期的搔抓还会使皮肤屏障受到破坏,引发免疫反应增强、炎症细胞浸润、表皮增厚及局部纤维化等反应,出现苔藓样变,造成疾病进展与反复。

三、临床表现

(一)局限型多见于中青年,常发生于颈部、背部、肘、膝关节伸侧、会阴部,其他部位也可发生。初发时,局部皮肤通常先受到摩擦等机械性刺激时或仅有瘙痒感受,而无皮疹发生;受到长期搔抓等机械刺激后,可出现粟粒至绿豆大小的丘疹,顶部扁平,呈圆形或多角形散在分布;长期反复刺激后,局部丘疹增多,逐渐融合,形成皮纹加深和皮嵴隆起的皮肤苔藓样变。皮损及其周围常见抓痕、血痂,色素沉着。患者自觉瘙痒强烈,常呈阵发性,精神焦虑时加重,夜间明显。

(二)泛发型该类型常见于成年人或老年人。除局限型好发部位外的其他部位如眼睑、头皮、躯干四肢等多处部位受到累及时,则称为泛发型神经性皮炎,也称为泛发型慢性单纯苔藓。位于头皮部位的神经性皮炎有时可呈多发性结节性损害,可有渗液、结痂及鳞屑形成。而除头皮外其他部位皮疹多表面干燥,但可继发破溃或感染等。患者常自诉奇痒难忍,影响工作及睡眠。

四、诊断及鉴别诊断

(一)诊断主要依据典型的皮肤苔藓样变,周围散在的扁平丘疹。自觉阵发性瘙痒,抓后出现皮损,结合好发部位及慢性病程的特点可作出诊断。

(二)鉴别诊断

1. 慢性湿疹:常由急性或亚急性湿疹演变而来,无固定的好发部位。慢性湿疹病程中可有渗出倾向,苔藓样变不显著,但浸润肥厚则较神经性皮炎明显,边界也多不清楚。

2. 瘙痒症:无原发皮肤损害,常见皮肤干燥,瘙痒部位可不固定。长期搔抓可有抓痕和皮肤苔藓样变。

3. 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是淀粉样蛋白沉积在真皮内的代谢障碍性皮肤病。常见于胫前、上背部,呈对称分布。皮疹典型,为米粒大小半球形、圆锥形或多角形丘疹,表面光滑发亮,质地较硬,密集成片而不融合,可呈念珠状排列。组织病理有特异性淀粉样变。

4. 特应性皮炎:常为儿童及青年时期发病,主要表现为多形性、具有渗出倾向的皮损。老年特应性皮炎常表现为严重而泛发的慢性湿疹样皮疹。患者及血缘亲属常伴发哮喘、过敏性鼻炎等,具有家族聚集性。实验室检查可有血清总IgE、特异性IgE及嗜酸粒细胞水平升高。

5. 扁平苔藓:常发生于皮肤和黏膜部位,典型皮损为多角形紫红色扁平丘疹,表面有蜡样薄膜,常伴瘙痒,可见特征性皮损Wickham纹,即白色光泽小点或细浅的白色网状条纹。通过组织病理学检查可明确鉴别。

五、治疗

(一)目的和原则止痒与避免搔抓是神经性皮炎的治疗核心。治疗需在避免搔抓、摩擦等各种刺激基础上,采用联合治疗方式,改善焦虑等精神症状,同时辅以心理治疗,以此打破“瘙痒-搔抓-瘙痒”恶性循环,达到治愈目的。

(二)局部药物治疗:

1.外用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具有较强的抗炎、抗免疫、抗过敏等作用,可根据皮损类型、部位选择适当剂型进行治疗,是局限型神经性皮炎的首选治疗。

2.封包疗法:封包治疗的方式可增加皮肤湿度,能够增强药物吸收,适用于严重或难治性神经性皮炎。具体操作为先将糠酸莫米松乳膏均匀涂于患处,每晚睡前用药1次,再用塑料薄膜进行封包,封包至次日晨(约8 h)。由于封包会增加药物吸收,不建议长期、大面积使用,待皮损得到改善后改为外用糖皮质激素治疗。

(三)系统治疗

1. 抗组胺药:抗组胺药治疗神经性皮炎的可能机制包括抗组胺、止痒、抗炎、免疫调节及镇静作用。适用于单纯应用外用糖皮质激素等抗炎药物治疗不能控制的患者,在外用药物基础上进行联合应用。

2. 镇静剂:紧张、焦虑、失眠等神经衰弱症状严重者可在睡前给予镇静眠剂,如地西泮、多塞平等。该类药物可以缓解患者焦虑情绪,减少神经精神相关的“不良情绪-加重瘙痒-进一步加重不良情绪”恶性循环。神经症状严重,上述药物不可控制者可联用精神类药物。三环类抗抑郁药(TCA)多塞平每晚25 mg起始,逐步增至250 mg,需注意与抗胆碱类药物或抗组胺药物合用时会产生阿托品样作用,如口干等;米氮平建议7.5~15.0 mg每晚服用,米氮平可加重酒精对中枢的抑制作用,因此治疗期间禁止饮酒。

(四)物理治疗对于顽固皮损可采用窄谱中波紫外线、CO2点阵激光技术、超声波导入、聚焦超声的方式进行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将药物导入病变组织,更快地使病变的皮损康复,缩短疗程。

(五)中医治疗针灸作为中医治疗疾病的一种传统治疗方式,其在治疗神经性皮炎方面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常用毫针疗法、火针疗法、梅花针疗法、三棱针疗法、穴位注射疗法、火针疗法、穴位埋线疗法、贴棉灸疗法等多种临床常用疗法,具有改善瘙痒,降低复发率的效果。

陈滨
陈滨 副主任医师
庐江县人民医院 皮肤性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