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肩周炎打针吃药后还需要锻炼吗
来源:上海六院骨科欧阳元明 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
肩周炎 一般 50岁以上的老人常见,特别是妇女,所以叫五十肩。因为肩关节逐渐僵硬,又叫冻结肩。又 由于 晚上睡觉肩膀不盖被子吹风扇和空调的人容易出现, 所以也 叫露风肩 。它 是一种肩关节周围软组织炎症性疾病,因为肩关节周围某个范围的活动太少引起,周围肌肉、肌腱、关节囊、韧带、滑囊粘连,导致的活动受限,活动时 出现 疼痛的一种疾病 。 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治疗,有可能严重影响肩关节的功能活动。

肩周炎的症状有哪些:
1、 肩部疼痛 ,起初肩部呈阵发性疼痛,多数为慢性发作,以后疼痛逐渐加剧或钝痛或刀割样痛并呈持续性,气候变化或劳累后常使疼痛加重。
2、 肩关节活动受限 ,肩关节向各方向活动均可受限,以外展、上举、内旋、外旋更为明显,严重时肘关节功能也可受影响,屈肘时手不能摸到同侧肩部,尤其在手臂后伸时不能完成屈肘动作。
3、 肩周炎 患者肩怕冷,不少患者中年用棉垫、包肩,即使在暑天肩部也不敢吹风。
4、 压痛 感, 多数患者在肩关节周围可触到明显的压痛点,压痛点多在肱二头肌、长头肌腱沟处、肩峰下滑脑、会凸、冈上肌附着点等处。
5、 三角肌、冈上肌等肩周围肌肉早期可出现痉李,晚期可发生废用性肌萎缩 。
肩周炎是以肩关节主动活动和被动活动均受限为特征的疾病。可以使用 止痛药、肌肉松弛药、抗炎药 等药物进行治疗。
1.止痛药:肩周炎患者往往会有肩部疼痛的症状,患者可遵医嘱口服非甾体抗炎镇痛药来缓解不适。常用药物有依托考昔、布洛芬、美洛昔康等。
2.肌肉松弛药:盐酸乙哌立松片、盐酸替扎尼定片等药物可缓解肩、颈、背部等相关位置的肌肉痉挛,减轻疼痛不适感。
3.抗炎药物:若是患者的症状较为严重,患者可通过注射醋酸泼尼松龙注射液、氢化可的松注射液等抗炎药物进行痛点局部封闭治疗,能够抑制炎症、减少关节的疼痛。
在临床上观察,很多肩周炎都是可以通过吃药,打针来解决,有些典型的肩周炎可以在三天内迅速控制病情,通过消炎止痛药物,适当使用激素类药物都可以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这种效果的可持续性是有问题的,很多病人常常出现复发,同时因为药物使用的缘故,也出现一系列问题,比如骨质疏松,肥胖,消化道问题等等,所以打针吃药虽然可以暂时解决肩周炎的问 题。

进行有效锻炼才能更好解决肩周炎问题
打针吃药能较快解决肩周炎症状,但是长期有效 治疗肩周炎的方法 而 是锻炼, 进行 系统 、 规范 、 有成效的锻炼。首先是 这种锻炼 能真正加强肩关节周围的肌肉力量,免受肌肉萎缩痛苦 ; 其次这个锻炼不能让原有的肩周炎症状加重,最后是能坚持这种锻炼方法可以达到解决肩周炎的目的。满足这样的结果的锻炼才是有意义,有成效的 。所以 康复锻炼完全不是一个简单的运动,更是一个评估,治疗,再评估的过程 ,一般需要在康复医生的指导下逐步进行有效的锻炼。
为了快速缓解肩周炎疼痛,简单给大家介绍几个锻炼方法,
1、 是加强三角肌力量,也就是让肩关节抬起来的动作,疼痛期可以让别人帮助,一旦好转一定要监督自己锻炼这个动作。

2、 是 去触摸对侧的肩膀,患者呈坐位,健侧手拖住患侧的肘部,让患侧手尽量搭在健侧肩的最大限度上,坚持半分钟 , 这个动作可以有效增加肩关节的旋转。
3、 是坚持摸背,这个动作可以锻炼肩关节的伸展。
加强体育锻炼是预防和治疗肩周炎的有效方法,贵在坚持 , 不坚持做康复 训练 ,肩关节的功能 是 难以恢复正常 的。另外患者也要 营养 的补充,好的体质更有利肩周炎的治愈。还有 老年人应重视保暖防寒,勿使肩部受凉。

欧阳元明 (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骨科-关节外科主任医师,医学博士, 博 士研究生导师 )
上海交通大学 医学院毕业,从事临床工作 20多年 , 主攻关节外科 。曾在韩国首尔,德国慕尼黑,加拿大及香港进修学习,掌握先进关节置换手术及关节镜技术。 年均手术量1000台左右 。
擅长:
1、 人工膝关节、髋关节置换及假体感染松动翻修手术(骨关节炎、类风湿、痛风性关节炎、创伤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质增生、骨刺、关节磨损、膝关节内、外翻畸形、股骨头坏死、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
2、 保膝,保髋、髋关节镜手术;
3、 关节镜微创治疗膝关节积液、滑膜炎,软骨损伤,半月板损伤、半月板撕裂 、 肩周炎、肩袖损伤 ;
4、全肩、全肘关节置换;
5、严重肘、膝、髋关节异位骨化关节僵硬松解手术。
担任职务:
担任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手外科学会委员兼秘书,上海市运动医学关节微创学组成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创伤专业青年委员,上海市科技专家库评审专家,亚太膝关节-关节镜-运动医学协会(APKASS)会员,国际期刊《Frontiers in Neuroscience》编委,美国期刊《orthopedics》主要审稿人。
本文是欧阳元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